|
中國網3月6日訊今天下午3點,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記者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主題是“政協委員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和全國政協委員徐冠華、秦大河、鄭新立、王文彪出席并回答記者的提問。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
[科學日報記者]:我們都知道,近幾年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據統計2008年我國SCI論文數量超過10萬篇,我國的全球專利超過了六千件,與此同時,大家也感覺到,我國的原始創新包括核心技術方面還很缺乏,科技競爭力和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是差距很大,請問徐委員,您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另外,科技怎樣才能更好地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起到支柱作用?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在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像你說的,國際入選的科學技術論文總數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申請全球專利的國際申請量已經超過了六千件,也是居世界第六位。而且還有其他一些數據,比如研究經費占GDP的比例,像科技人員的從業數,科技論文的引用數,還有世界頂尖的刊物刊登的中國科學家論文的數目等等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長。但是確實也像你說的,我們現在科學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并沒有像論文數這些標志的那樣居于世界前列?我想,要對我們國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分析,我的感覺,還有幾個方面有待于我們改進,有待于提高。
第一方面的問題,我們技術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多,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少。我們研發的一些技術,雖然可能技術指標很先進,但是它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并不強,比如它的成本很高,賣不出去,再比如,可能做出來了樣機,但是不能形成產業化的生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二方面的問題,我們模仿、跟蹤的成果比較多,原始性創新的成果比較少。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們專利數目不少,增加得很快,但是核心專利比較少。如果我們沒有核心專利,我們就很難越過大公司,在一些重要產品上所設置的專利壁壘,成果雖然有了,但是進入不了市場。
第三方面的問題,我感覺,我們“短、平、快”的成果比較多,但是反映長期科學積累的成果比較少。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和西方比,我們的時間還短,科學還要在于積累,但是現在我感覺我們有的同志還缺少“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比較過分地注意論文的數量,注意專利的數量。
徐冠華說,當然,我覺得我們的科學家是很好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為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做了長期的努力,所以我們今天應該說我們的科學技術成果對國家的科技發展、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了越來越大的貢獻。為什么我們還存在著這些問題?核心是我們政府政策怎么樣更好地引導。黨中央、國務院對于發揮科學技術進步的作用非常重視,引導制定了《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現在又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我想有些問題是非常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