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在政府增收的壓力下,結構調整和財富存量將是稅收改革的兩個關鍵因素,未來加稅的順序可能是資源稅、物業稅,然后會有環境稅,更遠則會有遺產稅推出。
“十二五”在即,社會各界、內資外資都對“十二五”規劃翹首以盼,他們希望從“十二五”規劃中看到中國經濟的方向、產業發展重點、資源投向以及潛在的市場機會。不過,他們可能想不到,“十二五”也將是中國的加稅時代!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發布了《中國財政政策報告》。報告指出,“十二五”時期中國財政改革的重點是結構問題,應致力于把全部政府收支都納入預算管理。在財政收入方面,應提高稅收、社保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等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同時,在稅收改革方面,“十二五”時期應以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和開征物業稅并結束財產保有層面的無稅狀態為突破口。
這份報告雖然不是政府官方文件,但基本代表了“十二五”財政改革的方向。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提高稅收、開征新稅、費改稅是其核心部分,這也驗證了安邦之前的分析。現在情況很明顯,“十二五”將是一個新的加稅時代!之所以這么判斷,有三方面的理由。
首先,中國“大政府”的管理格局決定了充足的、不斷增長的稅源是一切改革的根基。雖然中國向市場經濟體系已經邁進了30多年,但實際上,主導資源配置的,多為中央和地方政府,而非市場。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43349.79億元,同比增長27.6%,按照全年8萬億元的收入預期,中國政府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富。但收入增長仍難以滿足支出需要,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近日強調,財政支出壓力依然很大,全年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仍較突出。怎么辦?答案只有一個:增加稅收。
其次,經過30多年的增長,中國民間財富已具相當規模,可以適當“剪羊毛”了。2008年,中國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這是一個坎。在這個水平上,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會加快,居民消費類型和行為也會發生重大轉變;居民對財稅改革的承受能力也有質的提高。在這一點上,“十二五”與“十一五”是不同的。拿房產稅來說,以北京、上海、廣州等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其房產保有量已經大得驚人,用存量開辟新的財源成為最好的選擇,而各地對于房產稅的熱衷就已經說明問題。
第三,“十二五”規劃的一個大方向是結構調整,所謂有保有壓,勢必會觸動到政府原有的收入格局。實際上,以結構調整的名義要求加稅的呼聲早在“兩會”期間就已潮起。如北京、山東、浙江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建議開征物業稅以抑制房價;上海的“兩會”上,有人建議開征“綠稅”,即生態環境保護稅,保護崇明島;而在甘肅的“兩會”上,有人提案要求開征氣候變化稅、能源稅、碳稅、碳排放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而北京的人大也向中央提出開征機動車環境稅的建議。雖然這些都是尚未兌現的提案,但政府“聞稅而喜”的態度已經表露無遺。雖然相關部門聲稱稅收改革是結構性調整,但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關于要“重點增強地方財政收入的能力”的表態還是抖出了真實意圖:稅收將是“增多減少”。
在政府增收的壓力下,結構調整和財富存量將是稅收改革的兩個關鍵因素,未來加稅的順序可能是資源稅、物業稅,然后會有環境稅,更遠則會有遺產稅推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