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剛才萬部長提到國家高新區發展勢頭很好,2012年已經有105家了,其實國家高新區也是地方經濟的一個亮點,請問科技部對于下一步高新區的發展有沒有什么考慮?比方說方向和重點是什么?另外想問一下有沒有什么新的舉措和支持?謝謝。
2013-10-11 11:43:15
高新區最早是在80年代的時候,我們有一些科技人員走出了院所,走向了社會,面向社會的需求來開發建立的。當時中關村建設電子一條街,發展過程中也有各種各樣的議論,后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對此進行了調研,提出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議。90年代初,第一個高新區就是在中關村設立的,到現在全國一共有105個。我覺得,高新區的發展有聚集效應,因為它的導向很明確,就是高新技術產業;人員來源也很明確,科技人員帶著創新的夢想,面向市場,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結果不僅高新區發展起來了,高新區里面的企業也發展起來了,高新區里面的科研機構也發展起來了。近些年我們在總結高新區發展時,特別提出了要對高新區下一步發展思路進行調整,更加注重特色。我們特別強調,各個高新區在創新發展方向上要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自己的能力來確定面向未來發展的發展戰略。“不能裝進籃子的都是菜”,一定要適合自己發展。要注重“高”,也就是高起點,人才、政策都要解決好,比如解決好引進人才的生活問題等等,吸引創新創業人才進來,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按照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使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緊密結合,要發揮政府公共服務功能,所以每一個高新區都建立和自己產業特色相近、相符合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使中小企業的研發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時,在物流等方面也盡可能的提供公共服務。
2013-10-11 11:44:02
另一方面,促進科技和金融的結合。科技發展,尤其是創新發展凡是面向市場的,一定會得到市場的支持,不光是商品市場的支持,還有資本市場的支持。所以國家高新區企業上市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比例相當高。今后我們要更加注重普惠式政策,比如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怎么樣能夠適應現在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技術領域來調整范圍。比如企業的研發加計扣除,怎么樣規范它的會計核算方法,把加計扣除政策落實到位。比如說引進人才,居留、上學、就業、教育等等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年輕的創業人才,大學生就業,孵化器怎么樣加速建設。還要注重技能型人才,一個產品是要做出來的,它需要有人想,但更需要有人做。要注重開放合作,“走出去”、“引進來”,同時要吸引外資企業來參與我們國家科技項目的實施,促進與我們研發機構的機構性合作,建立共同的實驗室,可以建在國外,也可以建在國內,來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為高新技術的創新提供重要的基礎和前沿。
2013-10-11 11:49:52
請問萬部長兩個問題,一是,目前呼吁科技體制改革的比較多,但是對于具體問題產生的根源,觀點分歧比較大。在您看來,我們國家當下的科技體制最首要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第二個問題,中國目前科研經費資助體系受到一些批評,在這種情況下我看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也要求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請您具體談一談有哪些完善的措施。謝謝。
2013-10-11 11:54:10
謝謝。我覺得科技體制改革,中央6號文件談得很全面,我在這里就談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問題。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就要求我們能夠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一種體制和機制。這里不免要涉及到每個人的貢獻和利益分享機制,很重要的一點,是怎么樣能夠把知識產權保護真正落實到位,使院所基礎研究的創新,前沿探索的創新能夠順利地轉移到企業的技術創新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存在著很多制約,2007年修訂科技進步法,解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是財政支持所產生的科研成果歸屬于誰,寫得很清楚,歸屬于承擔單位的法人。一半的問題解決了,企業問題解決了,企業的科技成果可以到市場上進行交易來轉化。2007年的時候,我國技術交易市場額大概就是2000億左右,現在是6400億。分析它的結構就可以看出,75%以上是企業產出、企業接受,它對帶動中小企業的轉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關村一家去年就是2000多億,差不多占到全國的1/3。
2013-10-11 11:59:11
但是另外一個問題仍然存在,目前國有事業單位的科技成果按照國有資產管理,按照相關規定轉讓需要審批。審批程序很長,填的表很多,但是技術交易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快,等你批完了再來,時效已過,就不那么吸引人了。所以,這次人大把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作為今年重要的立法任務,試圖共同破解這個難題,使我們高等院校和重點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也能夠順利地轉化到現在急需的企業當中去、市場當中去。人大抓得很緊,現在正在加緊推進,我希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真正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2013-10-11 11:59:27
您剛才提到項目經費管理,說得很客氣,講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一些批評。我再向大家報告,我們甚至出現過惡性問題。我們有一個知名的、環境領域專家違法違紀,犯了錯誤,還有一個重要省份的科技廳長出現了違紀違法,現在正在審查。出現這些問題,我感到很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錯愕、憤怒。我們用的錢都是納稅人的錢,我們的責任要為他們負責,我們絕不容忍這些現象。我多次講過絕不容忍這些問題。我們現在也把一些案例通報,把一些不誠信的案例向大家通報,我們要堅決杜絕,已經在經費管理上寫得很清楚。說實在的,有些科技專家也是上了大學,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自己也曾經含辛茹苦,就這么犯了錯誤,甚至于違紀犯法,我們感到很痛心,更重要的我們感到很錯愕。為什么呢?因為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一直是我們的重點任務,一直在努力解決。項目管理改革方面這幾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項目申報階段寬了項目推介的渠道,在項目評審階段推廣應用了網絡評審,凈化答辯環境,節約科研人員答辯時間。更重要的,我們把所有過程全都錄音錄像,做到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整個項目評審管理過程都在網上進行,全都進行痕跡管理,在追溯過程中不留漏洞。
第二,按照科技人員的需求,每年加快了撥款速度。按照預算法的要求,今年90%的撥款任務在4月底完成。另外,我們加強了項目經費預算評審,每一個課題結題以后100%的審計,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些問題呢?為什么大家都不滿意呢。
2013-10-11 12:03:44
過去一年當中我們經常深思這些事,也組織調研。從管理者的角度,一旦出現問題,我們的習慣思維就是加強管理。但是一個問題沒解決,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共同搖槳的,如果一個方面使勁,那個方面不使勁,這個船只能在原地打轉。那應該怎么辦?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很多在座的記者朋友們也感受到,我們國家實行創新驅動戰略,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各個地方、包括企業也在科技上加大投入。我們很多大企業面向社會部署他們的科研項目,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這種分散投入的形式可能還會繼續下去,在分散投入的過程中要注重避免重復,就要靠信息透明。今年年底,我們要從科技部本身做起,建立一個透明的、各部門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臺。每年大家可以在網上按照自己的專業,自己所在單位查到,各個部門立了什么項目,支持了什么東西。第二個是,我們正在推行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就是要把結題驗收后的項目放到網上,讓本行業、本專業、本領域、本產業的同志們都來看他做得怎么樣,好的可以進行技術轉移。三是加強經費的巡視,建章立制。我們課題項目有預算,但是預算肯定是要調整的,畢竟編預算的時候誰都不知道未來是怎么樣。但是這個調整要有一條規矩,就是法人的作用相當重要。
2013-10-11 12:15:11
我總是想,科研經費是納稅人的錢,是國家的錢,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科研人員,都要共同負起責任來。作為管理部門,就要創造條件,公開透明,自動接受監督,在不斷的監督中改進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說,科技改革措施中很明確提出了要建立了信息共享平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建立創新調查制度,經費巡視制度。重要的是發揮社會監督,讓科技人員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來共同解決好。以后我設想,我們應該做到每一個科研課題的經費使用至少在本課題、本單位中要公開,要透明,這樣才能避免一些惡性問題的發生,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科研經費更加提高效率。當然這里面還有很多措施,深層次還有很多想法。比如我們要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企業面向市場需求自主決策的作用,考慮探索采取后補助獎勵的辦法來支持創新。比如我們的基礎研究,要考慮怎么樣能夠發揮“小同行”作用,特別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立項評審過程中來。當然,國家支持的科技計劃立項是一個競爭的過程。競爭,就有競爭上的,也有競爭下的。對于競爭中沒有競爭上的,我們正在考慮這樣一項措施,要把專家評審結果告訴他們,使他們在每一次申請當中都能夠有一些收獲,使下次申報的機會更加大。同時要調整我們的經費投入比例,在技術前沿方面增加我們的持續穩定支持。現在我們的科研經費比例穩定和競爭達到5:5多一點,特別在基礎研究、前沿探索、自由探索這方面更投入比例在不斷加大。
2013-10-11 12: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