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視頻:解密“嫦娥二號”的任務及看點 來源:中央電視臺
“嫦娥二號”將完成十大目標
據探月工程有關負責人介紹,“嫦娥二號”任務主要分為工程和科學兩大目標。從工程上來說,“嫦娥二號”任務這次有兩大目標,即驗證先進技術、探測備選著陸區。
嫦娥二號衛星系統副總設計師饒偉說,嫦娥二號衛星到15公里軌道上時特別對嫦娥三號探測器的備選著陸區勘測成像,獲取地形地貌信息以保證其未來安全著陸。
饒偉說,嫦娥三號探測器計劃于2013年左右發射并在月球軟著陸,目前選擇在月球的虹灣地區著陸,因此要對這么一塊南北100公里、東西300公里的區域預先進行高分辨率成像。
從科學目標上說,“嫦娥二號”任務有四個科學目標,除了前面提到的要獲取分辨率優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之外,還有探測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六大工程目標包括:
——突破運載火箭直接將衛星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的發射技術。突破直接進入奔月軌道的彈道設計技術、運載火箭低溫三子級滑行時間可調技術,利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降低二期工程后續任務的實施風險。
——試驗X頻道深空測控技術,初步驗證深空測控體制。在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X頻段應答機,與我國X頻段地面測控設備配合,驗證X頻段測控體制,為嫦娥三號任務積累工程經驗。
——驗證100公里月球軌道捕獲技術。選擇與嫦娥三號任務相似的奔月、月球捕獲軌道,通過實際飛行掌握直接奔月和100公里近月捕獲技術,為嫦娥三號任務探索技術途徑;嫦娥二號衛星在100公里軌道長時間運行,探測100公里軌道空間環境,積累更多的近月空間環境數據,提高月球探測熱紅外分析模型的準確性。
——驗證100公里×15公里軌道機動與快速測定軌技術。開展100公里×15公里軌道機動試驗,驗證嫦娥三號任務著陸前在不可見弧段變軌的星地協同程序;在100公里×15公里軌道飛行期間,驗證100公里×15公里軌道快速測定軌能力,這些測定軌數據對深入研究月球重力場分布,提高重力場模型精度有重要意義。
——試驗低密度校驗碼(LDPC)遙測信道編碼、高速數據傳輸、降落相機等技術。配置降落相機,校驗其對月成像能力;試驗強糾錯能力的LDPC信道編譯碼技術,提高衛星遙測鏈路性能,為探月工程和其他深空探測項目提供技術儲備;將衛星數傳碼速率提高至 6Mbit/s,試驗12 Mbit/s,以期滿足數據傳輸量增大的需求。
——對嫦娥三號任務預選著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試驗。在100公里×15公里軌道,CCD立體相機在 15公里近月點處對嫦娥三號任務預選著陸區進行優于1.5米分辨率成像試驗;在100公里圓軌道,對預選著陸區進行優于10米分辨率成像。利用預案著陸區月表圖像,繪制三維地形圖,有利于定量評估預選著陸區的特性,提高嫦娥三號任務著陸安全性。
四大科學目標包括:
——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辨率優于10米。利用CCD立體相機獲取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結合激光高度計獲取的月表地形高程數據,可獲取月球表面高精度地形數據,為后續著陸區優選提供依據,同時為劃分月球表面的地貌單元精細結構、斷裂和環形構造,提供原始資料。
——探測月球物質成分。利用經技術改進的γ射線譜儀和X射線譜儀,可以探測月球表面9種元素——硅、鎂、鋁、鈣、鈦、鉀、釷、鈾的含量與分布特征,獲得更高空間分辨率和探測精度的元素分布圖。
——探測月壤特性。利用微波探測技術,測量月球表面的微波輻射特征,獲取3.0GHz、7.8GHz、19.35GHz、37GHz的微波輻射亮度溫度數據,估算月壤厚度。
——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嫦娥二號衛星在軌運行期間正是太陽活動高峰年,是探測研究太陽高能粒子事件、CME、太陽風,及它們對月球環境影響的最佳探測時期。利用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獲取行星際太陽高能粒子與太陽風離子的通量、成分、能譜及其隨時空變化的特征,可研究太陽活動與地月空間及近月空間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取地月空間環境數據,可為后續探月工程提供環境科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