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2013,中國科技的“腳印”

2014年01月03日10:11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蛟龍 中國創造 量子霍爾效應 東北太平洋 活動星系核 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 載人潛水器 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我國首次太空授課中,航天員王亞平的倒像映在水球中。照片為新華社發

由嫦娥三號著陸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玉兔號”月球車。照片為新華社發

由月球車上的全景相機拍攝的嫦娥三號著陸器。照片為新華社發

中國南極科考隊隊員出征建設泰山站。照片為新華社發

“80后”女博士唐立梅成為首位乘“蛟龍”號下深海的女科學家。照片為新華社發

三月 實驗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3月15日,《科學》雜志在線發文,宣布薛其坤院士領銜的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并在評論文章中表示,中國科學家“證實了期待已久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存在,這是量子霍爾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員”。

凝聚態物理中,量子霍爾效應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分別于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美國物理學家霍爾丹1988年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到我國科學家為這一預言畫上完美句號,中間經過了20多年。

量子霍爾反常效應最為美妙的地方主要有兩點:第一點,處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電子與普通材料中的電子相比,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一樣,互不干擾,高速運行;第二點,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本身就是一個鐵磁體,因此不需要任何外加強磁場,就可以讓電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專家表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如果能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那么將很有可能開啟新一輪的科技革命。”

評點

為了尋找和驗證這一效應,薛其坤團隊整整花了4年時間,測量了1000多個樣品。“我們測量了1000塊樣品,前面999塊都沒有成功。所以我們經歷了999次失敗都沒有放棄,才換得了最后一塊的成功。”薛其坤說,“為什么我們能如此堅強?因為我們并沒有把失敗當成失敗,而只是把它當成一次難得的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不斷進步,最終達到我們的目標。”

做科學研究和任何其他創新工作,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不怕失敗,不輕言放棄,持之以恒才是王道。

六月 蛟龍帶科學家成功下潛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來自20多家單位的120多名科考隊員乘“向陽紅09”船在南海蛟龍冷泉區、蛟龍海山區,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采杞海山區,開展了3個航段21個潛次的下潛作業和38個站位的常規調查。

這個航次是“蛟龍”號最久的一次“遠征”,實現了“蛟龍”號從海試走向科學應用的跨越,歷時110余天。

用于科學目的的“蛟龍”號下潛,取得了豐碩的科考成果,獲得了大量有助于揭開深海之謎的素材和樣品,并顯示出“蛟龍”號初步具備了科學應用的條件,為其真正轉入常規化業務運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此外,4500米系列的載人潛水器也正在研制之中。

評點

時隔一年,在去年7000米下潛成功的基礎上,“蛟龍”深入南海,遠赴太平洋,深度對這條能縱橫世界99%海底的中國“蛟龍”來說已不在話下,考驗它的,在于能否真正帶科學家下潛,為科學服務,這是蛟龍號的使命也是重任。首次搭載科學家下潛,首次搭載女科學家下潛……小小2.1米內徑的“蛟龍”,卻承載著中國深海探險和科學研究的雄心。

這一回為科學下潛, “蛟龍”表現良好,也進一步證明其能力,未來要廣泛應用,而且計劃邀請別國海洋科學家,共同下潛開展海洋合作研究。在“蛟龍”成功應用的基礎上,一系列的“小蛟龍”也正在等待早日下水,馳騁深海,為人類早日揭開深海奧秘而潛。

六月 神舟十號實現應用飛行

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分別于13日和23日,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這次神舟十號在軌飛行15天,是中國迄今為止最長的太空飛行。

同時,與此前神一到神九任務以突破關鍵技術為主要目的的試驗性飛行不同,本次神舟十號任務是應用型飛行,為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往返運輸服務。神十任務期間,還成功完成了繞飛交會試驗,驗證航天器繞飛及多方位交會技術,為2020年前后建成空間站積累經驗。

執行神十任務的飛行員仍然是新老搭配、男女組合,除了完成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日常工作外,他們還合力奉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太空實驗課,帶領全國的中小學生領略奇妙太空世界。

評點

從試驗飛行到應用飛行,意味著中國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從試運行轉到正式開通。對于從不缺少浪漫情懷的中國人來說,騰云駕霧的飛天夢實現之后,寄居天宮的夢想也越來越近:更換地板、更換密封圈,這是中國人在裝修太空的“家”;天地同步作息,騎“自行車”,上網看片,雙向視頻,在另一個漂浮行走的家里我們也能生活自如;自動交會對接、手動交會對接……每一次我們對飛向太空之家的路途都更加篤定。更令人期待的是,一堂全程直播的太空實驗課會點燃多少孩子的太空夢想?再過幾十年,他們可能會建起更多太空家園。更多的中國人明白,我們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探索宇宙——除了滿足瑰麗想象,未來應對饑餓、疾病、污染這些生存大問題的答案,我們都可以在飛天途中尋找。

七月 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干細胞成果發表

經過整整5年攻關,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和趙揚博士帶領的干細胞再生醫學研究團隊,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干細胞獲得成功。也就是說,研究人員使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就把成年鼠身上已經長成的表皮細胞成功逆轉為生命起點的“全能干細胞”。

這一生命科學領域革命性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國際學術權威雜志《科學》(科學快訊)于美國時間7月18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誕生,意味著體細胞可以回到生命的初始狀態,也就是具有了逆生長的可能。然而,以多莉羊為代表的第一代克隆技術,需要借助卵母細胞來獲得干細胞,這樣會帶來倫理問題,而第二代轉基因技術使用病毒誘導,存在著安全的風險。

鄧宏魁團隊這個新方法擺脫了以往技術手段對于卵母細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賴,避免了破壞胚胎或基因突變風險等。這項成果提供了更加簡單和安全有效的方式來重新賦予成體細胞 “多潛能性”,實現體細胞直接變成胚胎干細胞,這為未來細胞治療及人造器官提供了理想的細胞來源,為未來研發人造器官和攻克癌癥等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徑。

評點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對看上去很美的事物望而卻步,要么不相信,要么沒自信。鄧宏魁團隊的成功恰恰證明了看上去很美并非遙不可及。

5年前,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恢復細胞“多潛能性”是國際生物學界的熱門話題,但絕大部分人都認為,這不過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設想。鄧宏魁卻相信,“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只要我國與國際同步開展研究,一定可以做出領先世界的成果。”

最終,通過5年努力,鄧宏魁團隊將這個美麗的設想最終變成了現實。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需要更多有實力的科學家像他們一樣敢于相信,勇于挑戰,不怕失敗,才能有所突破!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