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題:科技發展“上天入海” 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提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2012年6月,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頁。
6月16日傍晚至29日上午,包括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在內,3名中國航天員乘坐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圓滿完成中國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標志著中國已經全面突破和掌握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年來,已先后完整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三大基本技術,擁有建設空間站的基本能力,為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奠定了堅實基礎。
和“神九”飛天基本同步,中國“蛟龍”入海順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完成照相、攝像、采集海底水樣等一系列深海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創造出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刷新了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這個夏天,神舟上天、蛟龍入海,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47年前所作“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邁詞賦變成現實。
奧運盛會前夕,遠在英倫的世界第二大綜合性航展范堡羅航展上,參展的中國C919大型客機、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頗受矚目。中國在按國際標準研制C919大型客機和ARJ21新支線飛機的過程中,開始形成面向全球的飛機產業鏈。
旨在“讓中國的大飛機翱翔藍天”的C919大型客機研制,目前已進入工程發展階段并擁有中外訂單280架,充分顯示市場對中國大飛機的信心與認可;中國ARJ21新支線飛機研制完成研發試飛和部分符合性驗證試飛,累計安全飛行2400多小時、近1100架次,目前已進入“沖刺”的適航審定試飛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探月工程已成功發射“嫦娥”一號、二號兩顆月球探測衛星,圓滿完成第一步“繞”月探測任務,“嫦娥”三號“落”月任務正穩步推進;中國北斗導航今年將完成亞太區域組網,并按計劃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邁進;具有第四代核電技術安全特點的中國實驗快堆則實現并網發電,中國實驗快堆已經建成,鈉冷快堆設計和研發能力初步形成。
如果說載人航天、繞月探測、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體現出“中國高度”,載人深潛技術發展體現了“中國深度”的話,那么,既能“上天”,又能“入海”,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科學裝置等作為系統工程,還能帶動能源、材料、電子、信息等諸多行業產業進步并引領中國科技全面發展,則體現出“中國廣度”。而在此基礎上,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提速,展現的無疑是“中國速度”。
科技要創新,投入是基礎。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實現每年20%以上的增長,從2006年的300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1年的8610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1.42%提升到1.83%。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召開會議,提出“向科學進軍”,創造了“兩彈一星”的輝煌;十年“文革”結束后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讓中國迎來“科學的春天”;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舉行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使“科教興國”成為中國治國方略;新世紀的首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則凸顯“自主創新”主題。
兩周前,中國舉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第一次冠以“創新”之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強調,從現在起,到2020年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只有不到10年的時間,形勢非常緊迫,任務十分艱巨”。
中國科技發展“上天入海”,并擁有高度、深度、廣度和速度,必將助推中國早日成為創新型國家、由科技大國步入科技強國,這既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勢所趨,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必要的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