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0日報道,美國波士頓大學最近開發出一種從水中捕獲氫的新型清潔燃料技術:用硅化鈦(TiSi2)微金屬絲做內芯,再包上一層普通的鐵銹(三氧化二鐵)外層編成納米網,創造出一種經濟高效的水分解平臺。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會刊》網絡版上。
在水中通電也能將水分解成氧氣和氫氣,但電解水成本昂貴。獲得清潔能源需要大規模分解水,因此必須找到一種經濟高效的方法。波士頓大學化學副教授王頓威(音譯)和研究小組2008年時最先發明了納米網,此后納米網作為一種新興的清潔能源技術平臺,顯出越來越多的優勢。
王頓威介紹說,用來編織納米網的線材只有人類頭發直徑的1/400粗細,使納米網表面積更大,芯材硅化鈦這種容易獲得的半導體能使系統導電性大大加強,因此納米網能有效收集電荷,使光子到電荷的轉換實現最大化。涂層材料鐵銹來自赤鐵礦,是一種儲量豐富的氧化鐵礦石。但受自身屬性限制,氧化鐵導電性很差,而通過給它引入另一種導電性強的內芯通道,專門用于傳送電荷,大大增強了納米網的輸電能力。
光電流直接來自納米網平臺,氧化鐵無需用氧氣催化就能有效吸收光線,從而降低了成本。研究人員指出,在沒有任何釋氧催化劑條件下,在電位條件為1.23伏和1.53伏對抗可逆氫電極狀態下,分別獲得了每平方厘米1.6毫安和2.7毫安的光電流。
王頓威解釋說:“我們只顯示了納米網在不用催化劑條件下的性能水平,而最新研究顯示,加入催化劑能進一步提高赤鐵礦的效能。”這種獨特的納米結構將大大拓寬現有材料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應用,并在以半導體為基礎的水分解輸電技術領域運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