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本報訊 (記者郭少峰)科技部發言人昨天回應說,今年9月美國《科學》雜志刊登的“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國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分配問題,“我們認為與事實不相符合”。科技部發言人表示,我國基礎科研項目在規劃、立項、評審和驗收等各個環節,按照國際通常辦法,都建立了由各學科領域高層專家所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參與項目全過程的評審和監督管理。
各環節符合國際通常方法
科技部發言人解釋說,我國基礎研究科研項目經費在支持方向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資助科學家自由探索為主的基礎研究,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另一類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的基礎研究項目,例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等。
該發言人表示,此類項目在規劃、立項、評審和驗收等各個環節,按照國際通常辦法,都建立了由各學科領域高層專家所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參與項目全過程的評審和監督管理。
發言人還表示,文章的兩位作者施一公、饒毅,都被聘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饒毅教授也是國家863計劃項目課題負責人,他們都承擔了我國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的科研項目,國家對他們在科研經費和條件保障上給予了大力支持。
向科技部反映問題渠道暢通
科技部發言人介紹說,科技部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的行政管理部門,與各科研機構、學術機構、院校、企業、各學術領域科學家、科研人員等聯系和反映問題的渠道是暢通的。
科技部發言人表示,熱忱歡迎所有關心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人們,就所關心的問題向科技部了解情況、交換意見、提出建議。“我們重申對任何違反科學道德、科研誠信、違規違紀的不端行為,采取零容忍態度,有舉必查,查實必究,絕不姑息”。
■ 背景
學者稱拿項目要憑“關系”
9月3日,北大海歸教授饒毅和清華大學海歸教授施一公聯合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討論中國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
文章認為,“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饒毅和施一公在文章中表示,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
饒毅是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歸國前是美國西北大學講習教授,施一公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歸國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