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據悉,2007年10月24日,我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受控成功撞月。經過為期一年零四個月的在軌運行,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8臺有效載荷共獲得原始數據約1.37TB,目前已獲得經各種校正和處理后生成的數據產品約5.13TB,并且取得了以國際先進的全月球影像圖和三維地形圖等為代表的研究成果,為開展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奠定了技術基礎。
據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總體部主任、中國月球地名命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劉曉群介紹,月球地理實體命名活動始于17世紀初期的歐洲,后來轉移到20世紀月球觀測和探測活動較多的美國和前蘇聯。目前,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的管理和審批是由世界各國公認的權威天文學術組織——IAU負責。月球作為全人類的共有財產,任何研究者都有權基于科學研究的需要向IAU申報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
據了解,自1935年至2009年期間,IAU共審查批準了1993個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其中有1592個撞擊坑。在已命名的地理實體中,僅有11個中國人的名稱。
劉曉群說,2010年,隨著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科學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和研究成果的逐步產生,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全面部署了我國申報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的有關工作,成立了命名工作領導小組和咨詢專家組。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我國向IAU提出了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的申請,并于2010年8月獲得IAU批準。至此,月球上共計以14個中國人的名稱命名了19個月球地理實體,包括12個撞擊坑、2個月溪和5個衛星坑。
他表示,月球地理實體命名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國家在月球探測及其科學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績,也表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我國科學家利用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影像數據首次申報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獲得批準,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是探月工程一期科學研究與應用的重要成果,對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后續發展及其科學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