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起降飛機,民航海外投送救援人員,檢驗軍地一體運輸保障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軍通過深入開展軍交運輸正規化建設,建立健全軍地協調機制,促進了軍交運輸軍地一體化保障體系的創新發展,軍交運輸保障能力實現整體躍升。
軍列馳騁,動若風發;口令聲,馬達聲,汽笛聲,聲聲入耳。一幅幅畫面在不停地切換,一個個指令在不停地傳出。某軍代處值班員坐鎮調度臺,輕點鼠標,千里之外鐵路線上的軍列運行狀況,便可盡收眼底,正可謂“運籌三尺調度臺,決勝千里鐵道線”。
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要求,軍交運輸部門圍繞“聯得通、看得見、用得上”的建設原則,研制開發了軍交運輸動態監控系統,連通了三級五線軍交運輸指揮控制體系,并緊緊依托國家交通行業信息技術平臺,使軍事運輸組織指揮初步實現了網絡化和可視化,軍事運輸調度指揮逐步走上了信息化快車道。
戰場交通設施是軍事運輸的基本依托,也是軍交運輸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交運輸部門緊緊依托地方交通網絡建設,著眼戰略投送和作戰機動需要,對主要方向鐵路、公路戰略戰役通道、部隊作戰機動道路、水路戰備碼頭等進行重點建設,進一步完善了交通網絡布局,提高了通達深度,戰場通行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1989年9月,在沈大高速公路某區段上,數架銀色的戰鷹從3000米高空俯沖而下,呼嘯著向地面撲來,隨著幾個漂亮的著陸動作,依次安全降落在筆直、寬敞的高速公路跑道上。這條高速公路飛機跑道的建成在我國是首創,它向世人宣告:中國也能在高速公路上起降飛機了。
“九五”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建成了10多條這樣的飛機專用跑道。
過去,濟南軍區某裝甲旅進出口道路是一條塵土飛揚的小路,裝備進出要靠大型拖車,一臺一臺拖出去。像這樣道路不暢的情況,在一些單位還比較普遍。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十一五”以來,采取中央補助、地方配套的辦法,安排邊防公路建設11600多公里、部隊進出口道路2000余公里,打通了部分重要的“卡脖子”路段,在新改建鐵路中貫徹軍事要求350多項,建成水路戰備滾裝碼頭19座,初步形成了戰場交通網絡,為部隊快速機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軍地保障力量的有效凝聚和運用,為提高我軍戰略投送能力奠定了基礎。利用交通部門和企業海外保障體系,完成了赴索馬里、亞丁灣海域執行護航任務海軍編隊的運輸補給。利用民航運力,在實施印度洋海嘯、海地及智利地震災害等國際救援行動中,保障了救援人員和救災物資在第一時間快速投送到位。
特別是汶川抗震救災,舉三軍運輸之力,聚全國交通之能,采取鐵路輸送、航空投送、摩托化機動等方式,將10多萬救災大軍快速投送到災區,創造了單日鐵路輸送部隊數量最多、單日航空輸送密度最高、整建制部隊摩托化機動距離最遠、野戰條件下軍車運行管理最有效的新紀錄,為奪取抗震救災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