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2015年6月17日,備受期待的第三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在深圳國際低碳城會展中心開幕,主題是“城市綠色低碳轉型”。
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許勤在開幕式上做了題為“深圳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的主旨演講。
綠色低碳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城市有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許勤市長介紹說,“深圳國際低碳城三年前還是一個傳統、低端的、高碳的建成區。這幾年通過持續的轉型,已經逐步成為新興的綠色低碳的發展實驗區,成為深圳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的樣本區。也是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許勤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記者王振紅 攝
深圳經濟特區過去35年以GDP年均增長20%以上的速度,從一座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人口超過1500萬,經濟總量突破260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4878億美元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保持經濟快速發展有什么秘訣?許勤市長認為,深圳始終堅持質量引領、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追求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的全面發展。一組數據展示了深圳試圖走出一條綠色化發展的新路徑。過去5年,深圳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萬元GDP的能耗、水耗累計分別下降19.5%和44.7%。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累計分別下降45.8%、37%、43.5%和23.8%,去年深圳PM2.5平均濃度降低了15%以上。空氣質量居中國內地大城市最優水平。深圳努力以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更低的環境代價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規劃引領、立法先行
許勤市長介紹說,深圳把綠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深圳市政府在2010年率先實施低碳發展的中長期10年規劃,制定了低碳城市發展的指標體系,明確提出到2020年萬元GDP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過去5年已經下降22%的基礎上再下降10%以上,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60%以上,建成國家低碳發展的先進城市。
“我們堅持立法先行,出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條例》《循環經濟促進條例》,以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碳排放管理、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等十多部法規,形成了一整套促進綠色發展的法規體系。堅持緊湊型的城市規劃,組團式的布局和低沖擊的開發,把全市50%的面積劃為生態保護區,構筑起安全的低碳城市體系,為城市創造良好的呼吸空間。”許勤市長如是說。
創新驅動、提升經濟綠色含量
深圳是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自主創新示范區,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低消耗、低排放的現代產業體系。許勤市長分享了一組數據,“近5年深圳累計淘汰轉型低端的落后企業超過了1.6萬家,2014年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4%以上,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了1萬件,約占中國內地城市的一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4742家,5年增長了3.5倍,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等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達到近2萬億,目前已經成為戰略新興產業規模最大、聚集性最強的城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了57.3%,過去5年提高了4.1個百分點。”正是創新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深圳的碳排放不斷降低,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
市場牽引、政府推動
深圳在中國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將占深圳碳排放總量40%以上的635家企業上線交易,也將191棟建筑物納入交易范圍。據許勤市長介紹,目前深圳的碳交易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碳交易最活躍的市場,成交量累計超過了364萬噸,金額突破了1.8億元。管控單位碳排放總量下降10%。從2013年起,深圳率先全面實現綠色低碳標準,率先在新建建筑中全面推行強制性綠色建筑標準,目前綠色建筑總面積超過了2100萬平方米。
深圳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口和中國第四大機場,積極打造綠色港口、綠色機場,大力推廣使用港口、船舶岸電和低硫燃油,積極在機場采用光伏發電和橋載設備供電,努力減少泊岸的船舶和機場的碳排放。
全民參與、倡導低碳生活
許勤市長介紹,設立深圳市民環保獎,廣泛深入地宣傳低碳理念,增強全社會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節能理念。為減少交通領域的碳排放,深圳堅持公交優先,倡導綠色出行,目前深圳日均公家客運量超過1000萬人次,地鐵運營里程和在建里程達到350公里,慢行綠道達到2400公里。深圳還是全國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最大的城市,累計利用新能源汽車超過1萬輛,減少年碳排放量22萬噸,今年計劃新增新能源公交車超過1000輛,新增純電動的出租車超過3000輛,同時鼓勵私人購買轎車能夠購買新能源汽車。同時大力推廣垃圾減量分類,促進源頭減量和資源回收。
“綠色低碳沒有國界,選擇綠色低碳,就是選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就是選擇更加美好的明天。”許勤市長說,深圳作為一座負責任的城市,將始終堅持走綠色化發展之路,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個城市務實合作,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