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高溫成災:政協委員呼吁學習香港建避暑中心
眼見江蘇連日的高溫沒有止息的跡象,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陳仁壽前日致電江蘇的揚子晚報記者呼吁說,為解決城市中困難群體的避暑問題、防止高溫導致極端傷害發生,有條件的城市也應效仿紐約、香港等地,開辟公共避暑中心。陳仁壽委員認為,建設避暑中心是利用現有資源,只需小投入便可解決度夏的大問題,建議有關部門能夠考慮。
他呼吁開辟避暑中心,提供冷氣和食物
隨著我國啟動最高級別高溫預警,包括江蘇在內的全國不少區域進入“燒烤模式”,市民尤其是一些困難群眾的安全度夏問題令人擔心。連日來,各地均曝出有市民中暑身亡的消息,其中據央視報道,因為一直的高溫,上海已有十余人中暑死亡。
陳仁壽教授一直在關注此類新聞。他表示,當前的高溫情勢下,江蘇可以效仿國外一些先進城市,開辟城市公共避暑中心。例如最近關于紐約的一則報道是:因為該市遭遇熱浪襲擊,市政府在市內各地開放了425個避暑中心,以供民眾前往避暑。
據了解,紐約市的這幾百個避暑中心并非常設機構,大多數設在市政府資助的社會服務機構的公共場所,如老人中心和圖書館,市政府要求它們開門接待任何希望避暑的人。
例如在紐約的老人中心,不僅有清涼的冷氣,中心還向前來避暑的人群,提供免費的食品和飲料。在盛夏期間,中心每天向市政府匯報避暑人數,如果空調出故障,也要及時報告,以便市政府將該中心從避暑中心名單上刪除。不僅老人中心,紐約市所有的公共圖書館都是避暑中心。
陳仁壽教授認為,在國內各大城市建立避暑中心實有必要,這也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因為并不需要額外太多投入,只需利用現有的公共服務場所便可,投入不多但能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需求。
這位江蘇省政協委員建議,現有的遍布全城的學校禮堂、體育場館、人防設施等都可以臨時開放為避暑中心,這些地方不少本身就是政府指定的地震避難場所,不妨將它的功能發揮起來,最熱時開辟為避暑中心,最冷的冬天又可設為避寒中心,發生災害時則回歸避難場所。
他們說能有免費的“蹭涼地”,當然好了
記者了解到:極度高溫會給以下人群帶來最大危害:65歲以上的老人、5歲以下的幼兒、患有慢性疾病者、體重超重者。顯然這部分人群有對避暑中心的需求,而揚子晚報記者在南京多地探訪也發現,連續的高溫下,對于能有一個清涼避暑場所,更多的百姓都有類似的愿望與需求。
在南京老城南朱雀里,66歲的老徐和60歲的老婆擠在十多個平方內的小屋內,屋內逼仄,因為廚房和臥室幾乎組合在一起,正午的陽光下,房內各種味道混合,不太好聞。老徐說晚上房間內溫度和中午差不多,“特別熱但已經習慣了”,晚上睡覺老兩口會把電扇打開,房間內沒有空調。
這是現今南京不多保留老南京風格的區域,外圍大部分都已經拆遷新建,這塊小小的地方通過狹窄的巷子串接,住著幾百戶人家,幾乎都是稍顯簡陋的低矮平房。住在此地已經快30年的老聶告訴記者,這些天熱得受不了了,大家伙兒都會去到附近的沃爾瑪超市蹭涼,“如果有公共的避暑中心,那當然更好了!”
在漢中門肯德基店,幾乎從上午開始便有不少蹭涼的市民光臨。其中一位王大爺更是此地的常客,近日連續高溫,他幾乎每天下午都到店里,找個偏僻的地兒休息,就像上下班一樣。一位老者表示,也知道蹭涼對商家的生意會造成影響,但實在是找不到更好的地方去。
隨后,記者在城西干道隧道施工現場、中華門雨污分流工地等建筑工地見到,這些工人居住的都是類似集裝箱簡易板房,每個房間內都住了10人左右,房內采光、通風都比較差,在這樣的房間內,空調堪比建避暑中心,這些汗流浹背的工人和在漢中門城墻洞內不斷搖著扇子的市民意見一致,“如果有,肯定好!”
看看香港咋做的?
如果持續超過33℃ 社區活動室就變避暑中心 提供毛毯飲用水等必需品
陳仁壽教授認為,建設避暑中心,遠的如紐約城如果我們學不了,近一點不妨學習一下香港的經驗。與之相關,為了對抗眼下的高溫,香港已經開放轄區內共14間避暑中心。
記者登錄香港民政事務總署的網站,很容易便查閱到避暑中心的相關介紹。據其官網最新修訂的信息,這些避暑中心白天基本都是社區活動室,如果香港天文臺在當日發布高溫持續超過33℃的“酷熱天氣警告”,這些社區活動室就會在晚上“搖身一變”,成為方便市民納涼的避暑中心。
根據香港民政署規定,這些“酷熱天氣警告”如果在下午四時三十分之前仍然有效,不僅夜間避暑中心會開放到次日早晨八點;同時,香港媒體會滾動播出避暑中心開放的詳細信息,使有需要的市民能及時享受到服務。
而在這些避暑中心內,香港市民只需持身份證登記,就可以領到被褥、毛毯等必需品,飲用水亦長期提供。香港民政事務總署助理署長鄭重慶表示:“民政事務總署轄下有不少社區禮堂、社區中心,白天這些場地可以出租給有需要的團體搞活動,到了晚上也能物盡其用,成為避暑中心或避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