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回港避風的漁船 新華社侯建森攝
記者:目前,中國氣象局對防范“洛塔”進行了哪些部署安排?國家氣象中心如何做好臺風監測預報工作,以及與地方氣象臺的聯動?
許映龍:28日上午9點35分,中國氣象局已經啟動重大氣象災害(臺風)Ⅲ級應急響應,南方相關省市氣象部門也啟動了相應的臺風應急響應,嚴格按照流程進行應對臺風的安排部署。
為此中央氣象臺啟動了加密會商流程,并每小時對臺風進行一次跟蹤監測定位,不斷滾動更新監測信息、適時訂正預報結論,并且加強與地方氣象臺會商聯系,共同做好監測預報工作。
【延伸閱讀】臺風科普問答
記者:目前我國的臺風預報水平總體如何?
許映龍:隨著數值預報模式和技術以及綜合探測體系的不斷進步和完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臺風業務預報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臺風路徑業務預報水平進展顯著,目前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我國初步建成了以氣象衛星、多普勒天氣雷達、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為基礎的對臺風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的綜合探測體系。在積極推進氣象綜合探測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我國臺風數值預報模式及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已經建成了國家級、區域氣象中心和省級氣象臺站的臺風數值預報業務體系,該體系由全球臺風預報模式、區域臺風預報模式、臺風集合集成預報系統以及其他統計動力和中尺度模式所構成。數值預報模式和其他統計動力客觀預報模式的發展和改進, 大大提高了我國臺風業務的預報能力。在風雨預報方面, 目前我國尚無有效的臺風大風和暴雨客觀預報方法可供業務預報應用, 沿海各省根據自身的需要研制半理論半經驗或診斷統計方法預報臺風大風以及暴雨強度和落區。
總體而言,我國在很多方面與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對于異常臺風的預報,包括路徑異常、強度突變等預報誤差還較大,風雨預報精細化程度低、準確率不高,臺風業務預報的水平遠不能滿足防臺抗臺的現實需求。因此,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臺風業務的監測預報水平,仍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長遠任務。
記者:為什么說臺風預報仍然是目前世界公認的科學和業務難題?目前臺風預報存在哪些問題和挑戰?
許映龍:首先是臺風強度預報。由于觀測資料缺乏, 對臺風結構的復雜性了解甚少, 對臺風強度變化的物理機制認識也不夠深入,尤其是對臺風強度變化所涉及的復雜的海氣以及海陸氣相互作用知之甚少, 導致臺風強度業務預報能力低下。與臺風路徑預報相比, 過去20多年來, 國內外各預報中心在臺風強度業務預報方面進展非常緩慢, 用于業務的客觀預報方法也很少, 為數甚少的統計或統計釋用方法還不夠成熟, 預報精度較低, 各國在強度預報業務中主要還沿用經驗方法為主。因此, 改進臺風強度預報仍是各國臺風業務預報未來面臨的一項長期艱巨任務, 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臺風內核結構的觀測和認識, 并以此為基礎改進和發展數值模式。
其次是風雨預報。客觀、精細定量化的臺風風雨預報對有效防臺抗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臺風登陸前的風雨短時臨近預報, 一方面沿海強風和強降水何時開始, 決定著人員撤離和轉移的時間, 另一方面強風范圍和強降水落區未來如何變化決定著人員撤離和轉移的范圍, 而臺風風雨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目前尚未建立, 風雨預報的精細化水平遠不能滿足防臺抗臺的現實需求。目前國內外主要致力于借助衛星、雷達等遙感手段對臺風風雨的觀測估計研究, 同時結合地面觀測與地理信息系統, 在天氣形勢判斷的基礎上, 利用診斷統計方法開展業務預報, 尚缺乏有效的客觀定量預報方法, 利用數值模式進行臺風風雨定量預報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業務預報中缺乏客觀預報產品指導, 尤其缺乏客觀精細化的風雨預報產品, 經驗外推預報仍是業務預報的主要方法, 預報時空精度差。
再次是數值預報技術。臺風業務預報準確率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數值預報技術的發展和改進, 過去20多年來我國臺風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預報能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路徑預報誤差呈逐年減小的趨勢。但在模式開發和數值預報關鍵技術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明顯的差距, 主要表現在:現有模式未根據影響我國臺風的天氣特點、下墊面特點等來確定物理過程的處理方法和參數的選取, 導致模式物理過程和邊界層參數化方案的針對性較弱;現有模式的臺風初始場形成技術落后, 尤其是衛星、雷達等非常規資料的融合應用能力薄弱, 已有研究成果業務化程度低, 且模式分辨率較低。這不僅影響了路徑預報的精度, 也大大降低了強度和風雨的預報能力和精細化水平。
記者:我國是否已經建立了較完善的防臺體系?
許映龍:中國氣象局早已建立了從地方到國家級的五級臺風聯防制度,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部門內外互動機制,及時向相關防災減災部門提供預報決策信息,不斷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擴大信息覆蓋面。同時,氣象部門還會根據實際情況,制作一些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的預警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