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春夏交替時節,在一年一度的潑水節上,西南許多民族身著嶄新的、五顏六色的、樣式不拘,但決不偏離傳統的民族盛裝。女孩子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盤得好好的,裝飾著同她們的服裝一樣精彩的、顯眼的頭飾,每個人都化著淡淡的妝,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和那種只屬于她們的光彩,并把他們的家鄉剎那間裝扮成一座人間仙境。
到過西雙版納的人,無論如何都躲不開“潑水節”三個濕漉漉的字眼。傣家的這一狂歡節。讓人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歡樂的水從脖頸后面傾倒時的滋味。
說到潑水,有“文潑”“武潑”之分,用樹葉醮潑或用口盅舀潑稱為“文潑”,顯得較斯文。接近尾聲時,潑水方式也由“文潑”變成了“武潑”,這時,臉盆、水桶、水槍則變成主要工具,一個勁兒狂潑、猛灌,真切領教什么叫“傾盆大雨”,什么叫“落湯雞”。傣族人愛水,崇尚水,其性格也柔情似水,因此,被稱為“水的民族”。
潑水節,真是傣家的狂歡節。擠在景頗舞隊里擊打那象腳鼓,感到古樸樂器發出的音響是奇妙之極,忘情地舞蹈,彼此潑得一塌糊涂,直到喊啞了嗓子,笑出了眼淚。人生難得幾回大笑,人生更難得幾遭忘情的投入。既然如此,就讓清涼純凈和真誠的水洗去一切的無奈和造作,返璞歸真好了,這大概就是潑水節的真諦之所在了。
滿寨子里濺起水花,美麗的姑娘幾乎寸步難行,迎面的每一群伙子都可能潑得哭笑不得,那瀟灑的小伙子雖能躲避過于猛烈的傾倒,然而當沉靜下來準備歇息一下抽支煙時,很可能一桶水會從天而降,隨后是一串銀鈴般的笑聲……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線縫制,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后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上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
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嗖嗖”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彩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與此同時,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
潑水節,潑一盆忘情、幸福的水,讓快樂浸透每一寸肌膚……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