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下一個20年,上海慈善往哪里走(組圖)

2014年05月05日13:2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慈善資源 上海 新社會組織 慈善意識 慈善組織 NGO

馮國勤

  馮國勤

下一個20年,上海慈善往哪里走

  插圖

鄭辛遙

【主持人】

徐軼汝 新民晚報 記者

【嘉 賓】

馮國勤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

主持人的話

翻開市慈善基金會20年的成績單,碩果累累—募集資金漸具規模,截至2013年底累計募款物77.8億元;不斷挖掘好項目,救助力度和成效持續顯現,為政府救助“拾遺補缺”;建立17個區縣分會,健全組織機構,提高管理水平;堅持公開透明,是上海最早公開財務報表的慈善組織。最重要的是,基金會不斷創新慈善理念,向全社會傳播慈善意識,讓“慈善之花”盛開在每個上海市民的心中。

站在20年的門檻上,展望下一個20年,市慈善基金會的發展方向是什么?新形勢下,我們該如何做慈善?

新聞背景

在4月20日舉行的以“現代慈善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上海慈善公益論壇上,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馮國勤在報告中指出,目前慈善組織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黨和政府高度支持慈善力量參與社會轉型,慈善事業可動員的資源不斷增加,包括政府資源、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資源、志愿者資源,以及最重要的民眾資源,社會慈善意愿和能力逐步增強。另一方面,轉型期社會矛盾集中,慈善在彌合社會黏性方面任務艱巨,同時還面臨著順應市場、完善法治等自身轉型的挑戰。(來源:新民晚報)

A

公開是最好的監督、透明是最大的信任

主持人:這些年,我國慈善組織的公信度備受社會的關注和公眾的關心。但據我所知,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從成立第二年開始,每年都在權威媒體上公布年度工作報告和審計報告,是上海最早公開財務報表的慈善組織,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作為一個成熟的公募基金,今后我們在提升公開透明度方面,還會有什么打算和措施?

馮國勤:公開是最好的監督,透明是最大的信任,公開透明是一個慈善組織公信力的決定因素,而公信力是慈善事業的生命。就拿每年公布的審計報告來說,上面每一筆善款都有明確去向,每一個項目的賬目都清清楚楚。有一年,因為排版失誤,左項和右項的數字顛倒了。不久,就有一位兄弟省市的老師給我們寫信,說數據加起來不對。這說明,公眾對慈善事業的關注度非常高,更說明在信息公開方面,容不得一絲馬虎。后來我們核查出原因后,特地給這位老師寫了封感謝信。

要實現公開透明,目前有兩點必須要做好,一是把慈善項目做具體,越具體,公開透明效果越明顯。比如,去年雅安地震后,市會募集善款達1.06億元人民幣,最終確定援建災區6個項目。在項目運營過程中,市會成立了由11位捐贈人代表為主的災后重建項目監管小組,對項目援建和資金使用進行全程監督。

二要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的數據庫。本會自從財務信息化管理實施后,收到的每筆捐款都“有跡可循”。現在點開上海慈善網“捐款榜單”欄目,系統不斷刷新當天的捐款信息。今天捐的錢,今天就能查到。每條捐款信息都包括捐款單號、日期、捐款人、金額和意向。一些專項基金和項目的資金捐贈人可隨時進入系統查詢款項的使用情況。項目所需的每筆錢從哪兒來,派什么用,用到哪兒去,包括哪個人、哪個項目、哪幢樓等,都能查到。

B

慈善組織去行政化,既是目標,又是一個過程

主持人:現代慈善組織要去行政化,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不能完全脫離行政,因為慈善工作離不開黨政各級機關的支持。去行政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它的關鍵是什么?

馮國勤:國家在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參與社會治理,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慈善組織去行政化,既是目標,又是一個過程。

這些年,市會在管理人員任命、募捐依托力量、支出撥款、財務管理方面探索去行政化,激發組織活力,不斷增強自我適應市場發展的能力。

如,今年2月底,在市慈善基金會的支持協調下,“兩新”組織公益同行專項基金成立了。

“兩新”組織是指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其中的非公企業有心參與公益,卻不知道勁往何處使;公益組織了解民生需求,但愁資金、愁人才。負責“兩新”組織黨建和發展工作的市社會工作黨委敏銳地發現了兩者的需求,整合資源進行慈善配對,讓“有錢的”和“有心的”攜手做公益。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進入了全面改革期,市場主體作用凸顯。所以,慈善基金會也要適應大局的變化,在運行理念和運行中適當與政府分離,在政府的引導、支持和監督下,更加獨立地主導慈善事業。

C

慈善理念也要不斷進步,要更加“以人為本”

主持人:今后我們的慈善理念還會有什么創新?

馮國勤: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慈善理念也要不斷創新不斷進步,要更加“以人為本”,更加關注民生。譬如說,我們在宣傳方式、捐助形式等方面,更加照顧、尊重捐贈人和受助人的意愿和感受。

2005年,我們在華東師范大學開出了第一家高校“慈善愛心屋”,校方認定的困難學生可以到這里領取學習、生活用品。據統計,“慈善愛心屋”建立至今,16491名困難學生在這里領取價值累計達57.3萬元的物品。怎么領,才能維護貧困孩子的自尊心?校方動足了腦筋。“慈善愛心屋”采用“淘寶”式申領方式,學生像上淘寶網那樣,直接在網頁上選擇所需物品,經審批后,持校園卡就能直接來領取了。這一方式取代了上門送錢物,“送溫暖”從“被動接受”變為“自主選擇”,“靜悄悄”的溫暖,既尊重了學生的意愿,也解決了他的困難。

主持人:我們常說,慈善是一種正能量,如何才能調動和激發更多人參與慈善,擴大慈善的效應呢?

馮國勤:慈善不僅要發動社會各界和民眾的參與,也要擴大宣傳,深入人心,一要根據不同群體特點來宣傳,宣傳用語要落到人們的心里;二要從捐錢多、做項目多、幫助別人,轉向通過慈善凈化人的心靈,扶貧致富與凈化心靈并重。一個平民捐10元和一個企業家捐上百萬的價值是一樣的,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也是一樣的。但是,企業家是少數,廣大的民眾是多數。這對凈化人心,提升自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推進社會各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都是促進和推動。這些年我們評選出了幾十位“慈善之星”,其中有企業家、社會組織領軍人物,但普通百姓占大多數,因為他們的慈善故事更“接地氣”,更能打動人。我們推廣傳承善行,更加希望能形成慈善的“水波效應”,調動和啟發更多人參與慈善活動,在接受社會幫助中感恩,在感恩中回報社會。

譬如,我們有一個“國棟慈善助學基金”,是由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國棟的子女為了卻父母的心愿,向市慈善基金會捐贈陳國棟夫婦的積蓄20萬元,加上孫輩捐贈的30萬元,共計50萬元,于2005年9月設立的。用于幫助本市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克服暫時困難,順利完成學業。首批受助學生中有一個姓張的男生,2010年,他在國棟基金的資助下完成學業,踏上工作崗位。同年,他因病臥床多年的父親去世,臨終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懂得感恩、回報社會。父親去世兩個月后,小張就懷揣500元實習工資,回饋國棟基金。現在,他還是“國棟基金”義工隊的隊員,給處于困境中的學弟、學妹們送去關懷和鼓勵。像這樣受助學生“反哺”的故事,在國棟基金還有很多,很多學生效仿小張,捐出了工作后的第一筆收入。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