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農民工幸福感依然依賴于收入

2013年02月28日15:2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農民工 幸福感 社會階層 城市 經濟 收入 社交 物質 社會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26名農民工黨員進入代表行列,第一次以群體形象出現在全國黨代會上。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他們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存狀態也備受關注。提升農民工的生存質量,提高農民工的幸福感,是創造和諧社會和繁榮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2月27日,國內最大的打工者社交互助平臺工眾網與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再度聯合,發布《中國農民工“生存感受”2013年度報告》,這是工眾網與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對農民工生存感受的第二次年度調研,此次調研,對當前農民工的幸福感、城市生活感受以及疏離感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健敏教授表示:“隨著農民工這一中國特色的社會群體的日益壯大,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也與日俱增。他們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種種迷茫與困惑,成了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對農民工的社會心態以及在城市生活中的感受了解,是幫助農民工更好地生活和發展,有尊嚴地工作最好的方法。“

為了能夠深入的研究,此次調查仍然選擇與去年相同的全國20個主要用工城市,從720萬名工眾網注冊用戶中隨機抽取樣本,由工眾網工眾調研中心采取電話調查方式進行訪問。本次調查收集到有效問卷2011份,其中男性1434人,占71.3%,女性577人,占28.7%。

整體幸福感顯著提升,社會階層差距增大,農民工相對地位下降

與去年同期相比,農民工總體幸福感顯著提升。但與去年一樣,農民工幸福感更多來自個人低層次的生存需要的滿足,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地位有關的幸福感仍相對較弱,且人際關系、社會參與、社會地位有關的幸福感數據同比下降,說明隨著社會發展,農民工生存狀況得以改善,但農民工社交缺失,社會各階層差距拉大,農民工對自身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下降感到失望。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胡平教授說明:從數據上看,農民工對社會地位幸福感下降明顯,尤其是男性對社會地位的幸福感已經低于中值(50分),這說明男性對自身相應社會地位已經比較不滿意,男性對于現狀所給與的發展和社會相對地位的限制比較不滿了。而從年齡上看,新生代農民工相較老一輩農民工對社會參與和相對社會地位的不滿更嚴重。

幸福感與城市經濟發達程度關系不大

去年幸福感排名前6的城市中,青島、泉州、武漢和長沙雖然位次有所變化,但仍在全國20個重要用工城市中排名前6;值得注意的是,位居長三角的南京和上海幸福感排名上升顯著,南京躍升幸福感排名第1,上海也擠進前10。新一年的城市幸福感排名從高到低依次是:南京(7.17)、青島(7.09)、武漢(7.04)、成都(7.02)、泉州(7.01)、長沙(6.98)、鄭州(6.86)、杭州(6.84)、天津(6.81)、上海(6.78)、大連(6.76)、蘇州(6.75)、重慶(6.72)、東莞(6.71)、西安(6.64)、北京(6.60)、溫州(6.59)、佛山(6.55)、廣州(6.53)、深圳(6.42)。

農民工的幸福感與其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相關度并不高,并非地區經濟越發達當地的農民工就越幸福:經濟相對更發達的北京和廣東的深圳、廣州和佛山幸福感墊底,而一些經濟相對不發達的中部和西部省份城市幸福感相對較強。

工眾網工眾研究中心李久鑫博士表示:“泉州是去年幸福感排在首位的城市,今年仍然位居前五,我們在后續也深入的了解了泉州當地的情況,今年也進一步的豐富了數據,從社會地位和個人感受的社會經濟地位角度上看泉州仍然是排在首位。”

由此可見,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幸福感,并非由城市整體經濟發展狀況決定,而是與個體在這個城市中的生存感受密切相關,一些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城市,競爭并不激烈,社會關系、地位層面相對較好,使得這些城市帶給農民工的幸福感也相對較高。

農民工幸福感依然依賴于收入、物質資源和基本生存需要滿足

通過數據分析顯示,農民工的幸福感與農民工個人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工種、性別、離家的距離以及子女密切相關:年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學歷越高,幸福感越強;自雇的農民工幸福感相對最強,打散工的農民幸福感相對最弱,但有工作的和找工作的農民工差異不大;辦公室或服務人員幸福感相對較強,普工的幸福感相對較弱;女性幸福感顯著高于男性,男性對現有社會地位更加不滿;離家的距離越近,幸福感相對越強,離家的距離越遠,幸福感相對越弱,在老家打工的農民工幸福感明顯高于跨省打工農民工;已婚有子女的農民工子女個數影響其幸福感:有3個子女的農民工總體幸福感明顯弱于只有1個子女的農民工,尤其有關生活水平的幸福感顯著低于只有1個子女的農民工;將子女留守在老家的農民工總體幸福感低于將子女帶在身邊的農民工,尤其是將子女留守在老家,與子女每年見面天數少于1個月的農民工,幸福感最弱。這說明了農民工的幸福感還是來源于自身的剛性和基本需要的滿足,受制于物質資源和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情況。

絕大多數農民工認同社會地位為底層,底層自我認同影響其幸福感

農民工自我底層地位認同影響其幸福感。自我認同社會地位越高,幸福感越強,自我定位社會地位越低,幸福感越弱。同時,底層社會認同,生活和社會的疏離感要高于自我認同地位較高的對象。底層認同的農民工孤獨、寂寞、無聊等情緒感受超過50%。

社交、社會參與缺乏和負面情緒影響其幸福感

超過50%的農民工經常感受負面情緒,超過40%的農民工感覺到對生活、對社會以及對工作無能為力。社交能力強,容易交到朋友的農民工幸福感相對較強,而社交能力弱、不容易交到朋友的農民工幸福感相對較弱;疏離感(本調查中采用的疏離感主要包括了生活、社會組織和工作所帶來的無能為力感)越低,農民工幸福感相對越強,疏離感越高,農民工幸福感相對越弱。

“從數據上看社交能力強的整體幸福感比社交能力弱的高出近13%,幫助打工者提升社交網絡(朋友圈),能大力提升打工者的整體幸福感,尤其是在社會關系、地位及發展層次尤為顯著。工眾網作為國內最大的打工者社交互助平臺,在對打工者多年的接觸和研究中,我們發現:雖然收入越高的幸福感越高,但收入帶來的差異并不顯著,是否有工作對他們的幸福感影響并不明顯,在我們對打工者理想職業的調查中“自雇傭”是絕大多數人理想的發展方向。而我們今天生存感受的調查結果也進行了進一步佐證,自雇傭的幸福感相對是最高的。“工眾網李久鑫博士說:”從擇業的傾向上也能進一步的反應農民工在社會關系、地位中的弱勢。我們一直在考慮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表面上看他們需要的是先考慮生計問題,都想要找一份好工作,但實際上歸根結底是“情感“是“社交”的需求。提高農民工幸福感,建議重視農民工的生存感受的同時,重視其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社會性需要,增加農民工社交和社會參與途徑。因此,我們希望通過網絡建立靠譜兒的“打工朋友圈”,幫打工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獲得其他工友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提升其社會融入感和參與感,使他們在社交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可和自我肯定。“

關注農民工生存感受,建言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與工眾網共同表示,農民工的生存感受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希望通過本次調研能夠給社會各界提供相關依據,并為改善階層差異、改善農民工生存感受提出建議:

一、政府應該關注農民工的生存感受,既要滿足民眾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視群體接納、認同、尊重等社會性需求,同時關注農民工的社會參與需求;

二、關注農民工階層意識,關注農民工的自我認同社會地位,關注不同階層的認同問題,研究化解群體矛盾、階層矛盾和身份地位矛盾的有效策略,避免群體和社會沖突的發生,避免社會的割裂;

三、關注農民工的社會情緒,特別是關注其負向情緒,盡量消解那些不利于他們生活和工作的負向情緒,切實滿足民眾的基本心理需求;

四、應該倡導和正向激勵農民工參與社會,改善自身生活,實現自身理想的觀念,鼓勵他們發揮自我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以及實現夢想的機會。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