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村口停滿各式小車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但新春吉慶祥和的氣息,依然彌漫在我們身邊。蛇年春節期間,記者回到家鄉余干縣梅港鄉蛟龍村,下基層,到一線,走進尋常百姓家庭,見證并感受家鄉悄然變化的表情。
變化1
鄉村也鬧用工荒,工價不比城里低
春節到了,村里人互相串門拜年。記者發現,鄉村的村民在相互寒暄問候之余,聊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關于村里修路、修水庫等缺工,而且村里稍有技術含量的工種諸如木匠、石匠、磚匠等,工資也達到近200元每天。
記者的姨夫是名磚匠,他們去年一年大部分時間在外承包農民的水泥樓房建設。
“現在不是城里缺工,其實農村也缺工,我這里建房子叫個小工也要100元一天,但是年輕人基本不干這一行了。”姨夫告訴記者,這幾年工價一直在漲。
與此對應的是,鄉村工價上漲,使一部分農戶不離土離鄉,寧愿在家門口打工。
“我以前在南昌做建筑工,雖然能賺3500多元一個月,但是除掉租房、坐車、吃飯等,一個月還存不到1000元,一年下來存不到2萬元,現在我在家門口給人做小工,加上種稻子,也能掙2萬左右。”村民劉牛才告訴記者,在家門口還可以照顧家里的父母與孩子。
變化2
從打工到當老板,創富熱潮涌鄉村
“今年我要去幾個親戚家問問,他們村里有沒有人愿意跟我去東莞打工,我的車床車間挺缺人的。”正月初一,在東莞創業回家過節的冰牯就在為自己招兵買馬而忙碌。
冰牯告訴記者,以前他在東莞打工,給人家做五金配件加工,后來又做五金銷售,慢慢地積累了自己的客戶資源。2008年他自己創業,租了一間廠房生產五金配件,開始自己做老板。
記者發現,像冰牯一樣,老家很多農民也實現了從“苦力型”到“技能型”、從“打工者”到“創業者”的成功轉型。他們創辦的企業涉及種植、加工等行業,帶動了家鄉經濟的發展,成為余干縣農村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
尤其是,他們的創業故事就是一個個發家致富的生動樣本,給當地農民以強烈的思想啟發與觸動,很多農民也開始行動,他們或外出做生意,或在家鄉辦加工企業,紛紛各顯身手,形成一股你追我趕創富的熱潮。
變化3
農民紛紛建樓房,拉動鄉村內需
回到老家過春節,要說村莊變化最大的,莫過于一棟一棟新建的房屋。記者隔壁秀珍嬸家的紅磚房已經被一幢三層的水泥樓房取代了,樓房正面貼著瓷磚,二樓有陽臺,大門前矗立著幾根柱子。
記得10年前,村里的房子大多是土磚房,此后興起建紅磚房的高潮。這幾年,村民們則紛紛建起了水泥樓房。
而且記者發現,村民們有錢就喜歡建房子,而且現在建房子也與城里人一樣講究裝修。
記者發現,城市房地產熱帶動經濟發展,鄉村也同樣如此。因為建了新房,村民們要裝修,家里的“配置”也跟著上檔次,所以帶動了家具、家電等行業的生意。
與此對應的是,這幾年,老家集鎮上新開了不少水泥店、石材店等。村里的一虎叔談到,建一棟兩層兩進的水泥樓房,加上裝修,現在一般得花10萬來元錢,好的要花上二三十萬元。正是這筆不小的鄉村農民地產“投資”,拉動了鄉村的“內需”。
變化4
農村也堵車,保時捷不再稀罕
大年初三,有朋友要來家里,為了招待客人,記者開車到鎮上的農貿市場買菜。當日9時30分左右,記者從鎮上買好菜回家。沒想到,鎮上挺寬的馬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僅僅10分鐘的車程,一個小時過去了還沒有動靜。無聊之際,記者細看周圍的車流,發現各種車型都有,廣本、大眾系列的不說,連奧迪、寶馬、沃爾沃都在一起堵著,既有上海、浙江的牌號,也有福建、廣東的牌號。在小鎮的一個村口,記者看到停著一輛嶄新的保時捷。據了解,這是一位在外創業成功的老鄉買的,特意開新車回來給父母拜年。
村里的一虎叔告訴記者,“一到春節,村里就車滿為患。以蛟龍村為例,30多戶人家有近20臺小轎車,現在每逢過春節,鄉村堵車已成常態。”
記者發現,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汽車,就是這么幾年時間,走出鄉村的村民們悄悄改變著鄉村的面貌,即使是在村里河塘洗衣服的婆娘,聊的話題也都是游玩過的海南島的風景、大上海的外灘……(信息日報 記者 洪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