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殘疾青年是一個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且許多殘疾青年及家長都把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作為擺脫自己不幸命運的途徑和希望。
愛的初衷是心的力量
但由于受就業壓力的影響和社會歧視等因素,目前從高校畢業的殘疾大學生幾乎很少有人能夠通過人才市場雙向選擇的方式獲得就業機會,通常是想得到一個面試機會都很艱難,盡管學生本身非常優秀。為此,眾多殘疾大學生和家長不得不再次面臨各種困難。
2010年5月,為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殘疾人充分就業,作為公益機構,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大學生發展基金與江蘇遠東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并在共青團密云縣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造了“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旨在以政府指導、組織單位引領、企業支持的項目特點,把每一名加入幫扶計劃的身障青年培養成掌握一種生產技能、擁有一個工作崗位、創造一份社會價值、實現一個人生理想的有價值的人,進而提高一個家庭收入,解決一個家庭困難。
同時,該計劃還以“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為目標,承諾給廣大殘疾大學生(青年)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通過培訓、掌握技能、考核錄取合格的殘疾大學生進入相關單位工作。對有就業需求的身障大學生(青年),還要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就業指導、就業培訓或就業推薦等支持;對部分就業確有困難的身障大學生(青年),聯合有關企事業單位,充分交流信息,進行就業推薦,確實做到人盡其用。
或許,對于殘疾人來說,就業是最好的社會保障。為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自食其力,各地在資金、稅收等方面都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這無疑為殘疾人打開了一盞通向幸福的就業綠燈。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為身障大學生提供就業和創業平臺的幫扶計劃,近日卻讓諸多身障大學生開始質疑其實質是沽名釣譽。
齊樹尊:兩萬元創業金至今未到位
齊樹尊,今年20歲,是“身障大學(青年)生遠東幫扶計劃”密云幫扶基地的第一批學員。12歲那年,齊樹尊意外患上脊髓炎致身體三級殘疾,行動不便,初中未畢業,便被迫在家休養。年事已高的父母為了給他治病,幾乎傾盡所有,僅依靠二老每月300元的養老金勉強度日。雖然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齊樹尊終于能夠生活自理了,但仍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參加勞動,而這對父母來說已足矣。
2010年11月,母親王曉玉聽說“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項目辦公室免費招收殘疾人學習燙畫技術并可推薦就業,甚至還能幫助殘疾人創業。于是,齊樹尊在母親的陪伴下開始了燙畫技術學習。因從小就聰明好學,從開始學習燙畫到出徒,齊樹尊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
出徒后的齊樹尊已經成為“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密云幫扶基地的正式簽約職工,每月可按時領取700元左右的勞動報酬。但齊樹尊的理想并不是當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創業,為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不久,齊樹尊的想法得到了該幫扶計劃辦公室秘書長于健的支持,于健承諾資助他2萬元的創業基金。
2011年3月,齊樹尊的“樹尊隨緣米粉店”在母親的幫助下順利開業了,但于健承諾的2萬元幫助殘疾人創業基金卻遲遲未到位。齊樹尊多次找于健及計劃辦公室了解情況,得到的答復卻是:“你在幫扶基地工作每個月領取的工資就是折抵給你的創業基金,兩年后等你的米粉店盈利了,還得歸還2萬元的創業基金。”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齊樹尊有理無處說,有一種被欺騙了的感覺。
“聽到了這樣的答復時,我才想起了為什么在一次表彰大會上,他們讓我念一封以我的名義事先寫好的身障大學生創業者發言稿,念完后還給了我50元的勞務費并管了一餐工作餐。發言稿的內容幾乎全都是稱贊和夸獎他們幫扶計劃的成功之處,我真傻,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齊樹尊無奈地對記者說。
如今,負債累累的米粉店由于資金周轉問題已被迫關門,齊樹尊也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而這樣一個正規的幫扶機構給齊樹尊開出的一張蓋有雙方印章的“空頭承諾”,卻深深地刺痛了一位殘疾人脆弱的心靈,一個慈善機構的誠信也至此被大打折扣。
于江濤:是法人卻不能行使法人的權益
與齊樹尊一起參加燙畫培訓的于江濤,是一名手指殘疾的80后學員,他從小就對美術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培訓班里成績優異,機智聰慧,惹人喜愛。在培訓期間,于江濤結識了密云縣團委職員、石城鎮二平臺村村官趙南,同時也認識了于健。
在趙南的引薦下,于江濤將趙南哥哥正要出售的餐具消毒廠盤下來自己經營。但盤廠需要16萬元的資金,趙南以于江濤是殘疾人為名,建議(于江濤)向于健所在單位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申請殘疾人創業資金。經過申請后,后者同意無償扶持6萬元創業資金,但這6萬元錢要算作于健的暗股,參加分紅。此外,幫扶計劃辦公室還將提供10萬元的無息貸款,一共是16萬元。
眼看著就要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于江濤興奮不已,沒想到一切問題解決得如此順利,猶如天上掉餡餅。盤廠子的費用是解決了,但經營和前期運營的費用卻還沒著落,趙南建議于江濤和另外一個朋友于建軍一起想辦法借錢共同經營,由于江濤當法人。幾天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于江濤出資7萬元,趙南8萬元,于建軍3萬元,共計18萬元的資金作為餐具廠的前期運營資本。
不久,更名為北京翠之源泉保潔服務部的餐具消毒廠開業了。但于健拿來了一份協議讓出資人分別簽字。“當時,我粗略地看了看,內容大概是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提供創業基金16萬元,法人是于江濤,但只負責生產經營,財務由趙南負責。當時我就有點疑惑,我是法人,為啥我只負責生產經營呢,而財務不是由專門的財務人員負責,卻由趙南一人負責。但出于對出資人的信任,我也沒再過問。可是,后來在經營過程中,趙南陸續拿走了由我保管的公章、人名章、營業執照等,為了盡快進入正軌化經營,我又一次信任了趙南。”于江濤對記者說。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好在有身障大學生(青年)幫扶計劃的資助,為此于江濤感激不盡,除了兢兢業業工作外,還將自己的農用小汽車充公,且自行承擔燃油費、過路費等。眼見餐具消毒廠已經步入正軌,但于健卻要求廠里找齊16萬元的發票,這又讓于江濤開始質疑,既然是資助和捐贈,為什么還會要發票呢?這么多錢的發票上哪找去呢?雖然疑惑,但最后他還是動員了很多朋友零零碎碎地找齊了發票。
忙碌了3個月,效益開始顯現,每人每月已經有了1000多元的分紅,這讓于江濤看到了希望,信心倍增。
然而,就在于江濤請假照顧生病母親的一個月間,由于疏于對廠里的管理和過問,趙南總說資金周轉不開,經常借款。于江濤便要求趙南公開公布賬目清單,可趙南總是推脫太忙沒時間。于江濤只好請于健出面解決,但于健非但沒有要解決問題的意思,反而幫著趙南說話。
氣憤之下,于江濤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趙南曬出賬本。幾天后,趙南拿出2張沒有附任何發票或是收據的猶如草稿紙一樣的、手寫的支出統計單,并在開著錄音筆的情況下,由于健說明目前的經營情況是收支基本平衡。“當時,我強烈地感覺到我是一個外人,我雖然是法人,但我并沒有任何權利,我的意見從來不被他們認可。而于健作為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辦公室的負責人并沒有客觀公正地對待我們的經營狀況,一張張沒有任何發票和收據的白條支出表,是否合法?于健占有6萬元的暗股,是否合理合法?”于江濤激動地梳理著自己的質疑和不滿,但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只能手足無措地向家人訴說。
無奈之下,于江濤在餐具消毒廠正式營業后的第8個月,提出退股,并要求趙南及于健返還其7萬元的股本金,還有工作7個月以來的勞動所得。但于健表示,這是股份制企業,誰都沒有工資,只有分紅,而這7個月根本沒有盈利,只有外債,不讓于江濤承擔債務已經算是仁慈了。
目前,于江濤雖然已經退股并拿回了7萬元的股本金,但卻白白勞動了7個月一無所得,還往里搭了不少錢。沒有于江濤就沒有餐具消毒廠,如果于江濤不是殘疾人,更沒有16萬元的殘疾人創業幫扶資金。如今,于江濤已經退股,可趙南和于健卻仍然將餐具消毒廠經營得轟轟烈烈,并沒有聽說虧損或借了很多外債。于健和趙南多次要求于江濤進行法人變更,但于江濤一直心有不甘,不為自己,只為替像他一樣的殘疾人討回公道。
真慈善,還是沽名釣譽?
為此,于江濤向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計劃幫扶計劃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其負責人的答復是:“我們會介入調查的,請耐心等待。”當于江濤再次致電,對方電話已在忙音狀態。執著的于江濤親自致電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發展中心,仍然未果。
一位關心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律師田坤認為,齊樹尊、于江濤們作為弱勢群體一方,懷著滿腔熱忱,對身障大學生(青年)幫扶計劃寄予希望,對實現創業夢想無限渴望,他們選擇了信任政府,信任幫扶機構。而身障大學生(青年)幫扶計劃卻與其的初衷相去甚遠,更與遠東慈善基金會的章程和幫扶的主旨相違背,且大大削弱了一個慈善機構在公眾心目中的誠信。但客觀講,雖然作為主導的政府部門,出臺了很多關于殘疾人的優惠政策,但規定得都較為原則化,缺少細化的解釋,而且執行部門可能只看其一、不看全部,日常缺乏必要的檢查和督促。雖然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走了樣。不能萬事大吉,還應跟蹤監管,不能任由執行單位想怎樣就怎樣,要切實抓好跟蹤監管,才能讓國家對殘疾人的關愛真正落實到位,讓殘疾人真正感受到全社會的尊重、關愛和幫助。
如此幫扶,缺乏監管,也怨不得有人說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是沽名釣譽。為此,記者分別致電于健、趙南、身障大學生(青年)遠東幫扶計劃項目辦公室以及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發展中心了解情況,但得到答案均是:“我們會進一步調查核實的。”
殘疾人身殘志不殘,他們在創業過程中表現出的不畏困難、自尊自強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每一個身體健全者。如果有關幫扶機構在和他們的合作中,背信棄義、踐踏承諾,那將不只是對殘疾人感情上的傷害,對法律尊嚴的踐踏,而且也是對社會誠信機制的挑戰。在扶殘助殘中,我們給予他們的,應該是溫暖的、持續的援手,而不是潑給他們一盆透心的涼水。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將此事調查清楚,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中國扶貧》雜志 文/馬麗文 李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