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北京沙河實驗學校,國際志愿者與學生們開展“滾報紙”趣味比賽活動。 劉長龍攝(新華社發)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凸顯
子女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戶口……晏長學、李凌云和馬超的經歷只是中國2.3億流動人口的縮影。
隨著中國向流動時代的邁進,流動人口所遇的各類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問題正在日益凸顯。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僅就最具代表性的流動人口——農民工來說,他們“雖然進了城,但幾乎沒有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住權”,而且“依舊享受不到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文化權益”。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流動人口還將持續增加。
相關專家表示,隨著新生代流動人口逐步成為主體,舉家遷移和在流入地長期居留趨勢明顯,流動人口對健康、社保、就業、教育、住房等的需求日益增長,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引導人口有序遷移,使人口分布與生產力布局、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如何滿足流動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大課題。
“國家有行動,我們就有盼頭”
事實上,國家已開始從不同層面關注流動人口的各類訴求。
據介紹,目前,國家、省兩級的全員流動人口數據庫基本建立,初步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流動人口信息的動態管理。
對李凌云關注的異地醫保,“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給出了答案:加快實現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和醫療費用異地就醫結算。
而晏長學的夙愿也有可能在未來變為現實。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今年兩會期間透露,異地高考方案已進入“沖刺階段”。
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日前發布《關于推進城鄉社區自治組織全覆蓋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區縣積極探索流動人口在經常居住地參加社區居民委員會選舉的方式方法,鼓勵和引導流動人口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
“國家有行動就好,我現在生活條件確實比以前好了,一些問題也可以慢慢解決,生活有盼頭了。”晏長學說。(張意軒 張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