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型城鎮化概念是河南創造的
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就是探索一條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這條路子怎么走?省九次黨代會提出,必須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
那么,什么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如何引領?昨日,盧展工對這個概念予以明確。
他說,新型城鎮化以前有很多表述,但是都沒有跳出傳統的概念,還是就城市而城市,就城鎮而城鎮。目前,全國各個地方對城鎮化的表述,就河南的是最獨特的,是“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的城鎮化,是包含了農村的城鎮化,所以說是新型城鎮化。
盧展工說,新型城鎮化概念是河南人創造的,它是從實踐中概括和提煉出來的。新鄉、平頂山都做得很有成效。河南正在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符合中國實際、河南實際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盧展工說,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引領”這個概念,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創新。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關系通過城鎮這個概念聯結起來,過去工業怎么聯結農業?唯獨城鎮可以聯結工業和農業。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業現代化一直排在三化的最前面。誰都在為三農講話,但是一做起來就不行。就農村而農村,就農民而農民,那樣永遠發展不起來。目前實行新型城鎮化,專家學者一致同意,因為這種新型城鎮化是包含著工業和農業發展的城鎮化。
任何時候任何事情規劃都是龍頭
在座談會現場,許昌學院黨委書記仉建濤的姓引起了盧展工的興趣。看到他的名字,盧展工說:“這個姓你再介紹一遍。”仉建濤介紹說:“我這個姓經常被念成ni音,應該念zhang,除了做姓外,沒有別的意思。”
盧書記問道,這個姓,全國有多少人啊?仉建濤說,全國有兩萬多人,包括山東、北京、河北、遼寧。“這屬于稀有姓氏。”盧展工笑著說。
接著,仉建濤建議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城市建設方面要科學、高標準規劃。
關于規劃問題,盧展工認為,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規劃都是龍頭,但恰恰它是最得不到重視,最不被尊重的,領導一變,規劃也跟著變。要像廈門那樣,規劃一直很好,多少年來堅持規劃先行,都是有限地修,但不能改。
沿海地區農民的房子建得很好,五六層,有電梯,但卻不通煤氣管道,這就是沒有規劃好。建筑是百年大計,最起碼也要五十年,但是現在一些地方只看眼前,兩年以后就不夠用了,所以,領導干部要有超前的眼光,要有美學的理念。比如,河南大學的禮堂,是民國時期愛國將領馮玉祥建設的,現在還在使用。
戶籍制度改革,應該跟上了
盧展工說,農民工這個稱呼是對進城務工人員一個很大的歧視,呼吁取消這個稱呼。
在昨日的座談會上,省委黨校副校長焦國棟教授說,在三化協調中,最軟的是農業。中原經濟區建設,國家賦予了我們先行先試的權力,我們必須改革戶籍制度,先行先試,以實現三化協調發展。
省委書記盧展工說,有幾個問題你們專家學者要研究、要呼吁。工農商學兵,是以職業來劃分的。在這5個職業當中,哪有一生出來就是工人的?哪有一生出來就是商人的?唯獨農民,一生出來就是農民,以后干什么就都是農民了。小孩剛一生出來還沒有干活呢,就是農民了。有的農村青年讀書以后外出打工了,從沒在家干過農活,他是農民嗎?
農民工這個稱呼,是對農民一種極大的不公,我在福建工作時就呼吁,來到河南工作還經常呼吁,盡量不要用農民工這個概念。盧展工說,農民當了工人還稱其為農民工,工人就是工人,怎么是農民工人?過去我們都是農民,從農村到城市,當了工人就是工人。現在關心農民工,成天為農民工呼吁,不能讓呼吁成為歧視。我為農民抱很大的不平,專家學者們要好好研究這個問題。
盧展工說,叫農民工很沒有道理,你可以叫合同工啊、臨時工啊,這都可以區分其身份。他說,多少年以前,有個城市要搞農民工節,結果農民工都不響應,導致農民工抵制。農民務工到哪里就融入到哪里,逐步地變成我們的市民,對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和諧。戶籍制度改革,應該跟上了。取消農民工這個稱呼,我們河南要帶頭。
焦國棟說,農民工的概念,國外一些專家弄不清楚,問我中國的農民工到底是個啥概念?我試著這樣解釋,就是農民身份的工人。外國專家還是搞不懂,說農民就是農民,工人就是工人,哪有農民身份的工人?因為戶籍制度改革跟不上,造成了包括在企業、在單位的待遇,農村來的與城市里的就不一樣。中原經濟區建設,戶籍制度改革一定要先行先試。
不但要“以人化文”,更要“以文化人”
《指導意見》為中原經濟區的定位中有一個其他經濟區都沒有的定位,那就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在中原經濟區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中,該如何謀劃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
盧展工認為,現在最大的遺憾就是把文化和經濟、文化和社會分開,本身文化就是經濟發展當中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這怎么能分開呢?他說,文化的重要性大家都理解,關鍵是怎么去做,能夠跟我們的發展銜接得更加緊密。
盧展工說,其實,研究可以很簡單,不要弄得很復雜。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進行了一連串的設問。
從河南的角度看,什么是華夏文化,這個能不能弄清楚?什么是傳承,傳承什么,怎么傳承?什么是創新,創新什么,怎樣創新?應該像當初研究中原經濟區“什么是中原、什么是經濟區”一樣,通過討論,概念會逐漸清晰。
盧展工說,大家還要認真研究: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事業?什么是文化藝術?什么是文化產業?現在一講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都容易偏到文化產業上,就講文化產業,只“以人化文”。其實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關鍵還要“以文化人”,去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
盧展工說,現在一些人,沒有是非、美丑、雅俗、正邪、高低之分,這太危險了。現在的老人跌倒了,人們也不敢攙扶,對攙扶者,法院還判其擔責,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這如果運用到我們的行政工作中,很危險。因此,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不但要“以人化文”,更要“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