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這是魯迅1933年在《經驗》一文中的話。70多年后,這句話寓言式地發生在廣東佛山兩歲女童小悅悅身上。在網友們就路人冷漠展開討論后,一場轟轟烈烈的“撐腰體”造句運動,也隨即鋪展開來。
現象
“撐腰體”大熱,微博上有200多萬條相關言論
10月13日,廣東佛山兩歲女童小悅悅先后被兩車碾軋,7分鐘內,18名路人視而不見,漠然而去,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近幾年,對“摔倒的老人”拒絕施以援手的理由很多,“彭宇案”是用得最多的借口。小悅悅事件,把“為何不敢施救”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
最近,一條署名為“北大副校長”的微博,迅速走紅網絡,“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
這個段子已經被證實,源于北大校友創業聯合會秘書長楊勇9月21日發的一條微博,“吳志攀副校長講了一個想法: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議,鼓勵校友講誠信、做好事,如果中間發生風險,北大無償提供法律支持,如果敗訴要賠償,北大出20萬,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
截止到昨天晚上6時30分,在騰訊微博上,有237萬余條與“撐腰”有關的話題討論。新浪微博上“撐腰體”的討論也有71萬余人參與。
與此同時,各種版本的“校長撐腰體”應運而生。“你是××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替你賠償!”
“大家編排的這些話看著好玩,其實是對重新拾起道德的一種訴求。”有網友說。
觀點
面對風險,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
19日晚7時,河南商報社社長李蓬在微博上看到“撐腰體”時,馬上就編輯發表了河南商報版的“撐腰體”。
“在法律還不能夠保障見義勇為行為時,個人面對風險,確實有壓力。但一個單位、一個集體的力量就大得多。”李蓬認為,“如果絕大部分單位或集體,都能鼓勵員工弘揚正氣,何愁社會風氣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