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屏東九鵬基地18日舉行“聯合防空火力實彈射擊測考”,前后共發射4枚鷹式導彈。 “中央社”圖
亂猜民意之“安全”或民生
臺當局表示:“軍購可以讓臺灣社會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從而能與大陸進行更多互動,有助兩岸關系進一步發展。”這種基于“民意”的“安全”說,和過去某些綠營政客鼓吹的“毒蝎戰略”、“境外決戰”、“有效嚇阻”一樣,都是做給島內民眾看的,滿足的是部分人的心理安慰訴求。
臺灣輿論無奈地表示,部分政客和軍方人士總認為買美國貨等于買“保單”,好像交了“保護費”心里才踏實。
臺灣軍方近來送交“立法院”的2011年度公開版預算書顯示,仍有450億元新臺幣將花費在對美軍購案上。這筆預算雖然不少,卻僅僅是“分期付款”、“前期預算”部分,“大頭”還在后面。
對于普通納稅人來說,“保護費”換來的“破銅爛鐵”,遠不如柴米油鹽有吸引力。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剛發力,經濟才稍起色,民生本就不易,這么多血汗錢拍出去,更多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肉痛。
新黨主席郁慕明受訪時就表示,當局應該把預算移做健保等社會福利。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則計算說,軍購省下來的錢,一年就可以向島內中下層民眾發放4次消費券。有網友則以“大陸建高鐵,臺灣買武器”作對比稱,一個惠及民生,一個在買“安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