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一個系統要有生機和活力,就必然要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小到一個細胞,大到整個地球,莫不如此。這啟示我們,做工作時,同樣要保持開放的狀態,切勿“自我封閉”。
有人可能會說,改革開放都30多年了,“開放”二字,早成共識,為什么還要講“開放”?實際上,經濟開放不等于觀念開放,口頭的開放也不等于行動的開放。現實中,有很多問題,正源于“不開放”。
一些地方把信息鎖在“黑屋子”,以“商業秘密”、“情況不便”等推脫公開申請;一些單位關門“創收”,監督針插不進,如小小一個“礦征辦”,養出那么多貪官;一些地方拍腦袋決策,造出各種“短命建筑”……
或因思想觀念不開放,或因權力運行不開放,或因工作過程不開放,種種封閉的心態,使事前沒有調研、事中拒斥監督、事后難聽反饋,致使工作遠離了群眾、遠離了實踐,產生種種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開放,是工作的要求。有開放,工作基礎更穩。聽聽群眾呼聲,看看社會訴求,科學決策、合理干事,才能得到最大的支持,達到最好的效果。有開放,工作效率更高。專業社會,分工細致,小組織、小團體力量有限,向群眾汲取智慧,從社會獲得力量,才能事半功倍。有開放,工作更為“安全”。陽光能殺菌防腐,把工作置于群眾、社會的監督之下,不僅是保障群眾“四權”的要求,更是對工作人員的一種保護。
開放,也是領導干部須有的心態。沒有開放的心態,會拒斥新思想、新觀點,憑一己之見、一知半解辦事,井底之蛙,怎有進步?沒有開放的心態,也難以協同配合,唱獨角戲、搞一言堂,拒絕和外界聯系,固步自封,怎擴格局?沒有開放的心態,還往往意味著責任感的缺失。自我好惡、一己私利成為“世界中心”,不關愛職工,不關心群眾,畫地為牢,怎開境界?
一些人拒斥開放、自我封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封閉可以帶來“權威感”。開放決策,會引來反對質疑;開放監督,會擠壓“灰色空間”;開放反饋,也會傳出“逆耳之言”。在一些人看來,這些因為開放而給權力行使帶來的種種限制,讓自己沒有面子、失去權威甚至權力,是自縛手腳、自找麻煩,甚至讓個人或單位無法在工作中牟取私利。
開放,不僅靠提升思想,更需制度支撐。需要完善的監督制度、選任制度,也需要有調研制度、反饋制度、考核制度,使政府在決策、執行、管理等權力運行的各個方面,能進一步公開化、透明化,讓開放成為一種制度安排,讓開放的心態成為一種習慣。
領導干部放開手腳,敢干事、愿干事,值得肯定。手腳放開之時,更需要保持心態的開放,這讓手使力的角度更好、腳邁步的方向更準,讓我們干得更好、走得更遠。于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