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新疆棉花價暴漲致兵團棉農倒賣 背后隱現溫州游資

2010年10月26日09:0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棉農 游資 溫州商會 棉價 暴漲 采摘 冰雪災害 棉花收購 倒賣 老買家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收購者大多是“生臉兒”:

80%是溫州人

近年來,由于棉價一直不高,農民的種棉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造成了我國棉花種植面積逐年縮減,棉花產量大幅度下降的情況。據統計,2009年,我國就存在著500萬噸的棉花缺口。而今年,由于氣溫偏低,加上全國棉花主產區大多遭遇了冰雪災害,如:新疆、山東、安徽等地,產量下降已成定局。再加上國際棉價持續走高、屢破峰頂的強勢助威,新疆棉花瘋狂漲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瘋狂的棉花吸引了大批游資入疆。

據媒體報道,來自新疆浙江商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在疆的浙江商人有25萬人,隨著新疆棉花價格的一路走高,今年至少有100億元浙江民資撤離山西煤礦和房地產市場,轉戰于新疆棉花市場。

雖然新疆浙江商會的負責人曾出面澄清:并未公布過此數據,但有業內人士稱,100億元的投資數額只少不多。

采訪中,所有的棉農都表示:在新疆做棉花生意的,80%是溫州人。有的只做流通環節,賺取進出貨的差價,有的還在當地開辦私營棉花加工廠,為內地企業供應簡單加工后的紡織用棉。

但與往年不同,今年,棉農們熟悉的浙江“老買家”不見了。棉農馬一楠說,往年一到這個時候,就有幾十個“老買家”來到阿克蘇收購棉花,他們大多和棉農們都很熟悉,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但今年就見到了一兩個熟人,更多的是“生臉兒”。

與老買家相比,這些“生臉兒”顯得更為生猛。他們不僅出現在棉花主產區的田間地頭,還經常出現在通往棉花加工廠的公路上,他們“沿路叫價”或者直接攔車加價搶收。干脆利落的叫價、一分一毛的討價還價、當場付現金的交易手法、大的驚人的要貨量,成為今年棉花收購者最大的特點。

與“生臉兒”相比,“老買家”在今年“瘋狂的棉價”面前,顯得比較理性。一位“老買家”告訴記者,現在的收購價非常不正常,遠遠高于往年的平穩價,自己擔心大量的收購會等來價格驟降的噩耗,到時候,高價收購的棉花就會砸在手里,他想再等等看。“棉價應該會下跌的,等到跌至10元/公斤,我就大量買進。”

“我們做棉花收購很多年了,都是正常買賣,那些‘生臉兒’都是到這兒來‘炒作’的,市場價格就是被他們抬起來的,搞得我們都做不成生意了。”這位“老買家”說。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王紹寧認為,新疆棉價的不正常暴漲與一些游資的惡意炒作、哄抬物價、囤貨居奇關系緊密。他再三強調必須要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切實維護棉花市場秩序。同時要嚴格信貸審核,禁止各商業銀行向從事棉花收購的個體和私人發放貸款。

加工企業不堪“天價”棉:

大多限產休業

收購棉花的或許還沉得住氣,加工棉花的已經是熱鍋上的螞蟻了。

如此“瘋狂”的棉花收購價讓很多棉花加工企業騎虎難下。新疆阿克蘇天山棉業總經理方紅巖說,現在每噸棉花的收購成本已超過25000元,而加工交貨價每噸24000元。棉花加工價格也在上漲,可是明顯跟不上收購價的漲速,而且很多加工訂單是去年簽定的,價格也是按照去年的水平定的,“看來注定要做虧本買賣了。”

新疆西部銀力棉業(集團)副總經理洪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棉花收購價居高不下,棉花加工企業也不敢大量進貨,要不然成本太高,即使加工出來皮棉,也沒有棉紡企業敢接盤。而且,棉花收購價的“虛胖”導致了“有價無市”,根本沒有多少加工企業愿意購買“天價”棉花。

在新疆很多的棉花加工廠里都可以看到機器停工、工人休業的景象。阿克蘇一家棉花加工廠,工人們已經休息了12天,最近剛剛恢復工作,這家設計加工能力為6000噸的棉花加工廠現在的日處理量還不足2000噸,但因每年都與合作的棉紡廠簽有供銷協議,他們又不得不高價收購籽棉,“風險已經由棉販子轉移到了我們這個環節。”工廠老板說:“我現在是賠著錢在做生意。”

由于很多棉花加工企業都早已簽訂了供應訂單,因此,不得不貸款收購“高價棉”。據一些棉花加工企業反映,往年3000萬元資金,一次可以收購近2800噸棉花,而今年同年的資金只能收到1400多噸。資金緊缺幾乎困擾著每一個新疆棉花加工企業。

阿克蘇地區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陳時文說,眼下,當地企業的收購主要靠自有資金和客戶的訂金,一旦棉花收購進入高峰期,企業將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

當地金融部門也為此憂慮不已。由于近期國內棉價波動頻繁,農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或退出棉花收購領域,或緊縮信貸資金的規模,目前支持棉花企業收購的金融單位只剩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而受到資金規模的制約,企業能從農村信用社貸出的資金偏少,難以滿足實際收購的需求;因此,農發行成為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據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新疆分行客戶二處處長丁新貴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由于棉花加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固定資產都不超過2000萬元,但往往要貸出上億元收購資金才能滿足運營,在今年棉價高得離譜的情形下,農發行發放貸款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隱患。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很多“浙商”干脆放棄了今年的加工買賣,改做收購,“辛辛苦苦干活還不如倒買倒賣賺錢,我們還不如做原產料市場呢!”。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