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摸清水利家底 填補重大國情國力信息空白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就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答記者問
為全面了解水利發展狀況,國務院決定于2010年至201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6日,水利普查成果正式向社會發布。這次水利普查取得哪些成果?反映了我國水利建設現狀如何?普查是如何進行的,如何確保數據真實?近日,新華社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了水利部副部長、國務院水利普查辦主任矯勇。
首次摸清水利家底
問:這次普查取得哪些成果,今后將如何應用?
答:這次水利普查,全面查清我國江河水系和水土流失的基本情況,查明水利工程設施的數量和能力,摸清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業能力建設狀況,形成全面反映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等方面情況的基礎信息庫。
同時,在高分辨率電子地圖上,建立了數字河流水系,標繪了重要水利對象的空間信息,形成了水利對象的空間分布圖。通過水利普查,不僅查清了大江大河、大中型工程情況,而且獲得了多年來一直想掌握但沒有條件獲取的中小河流、小微型工程基本資料,全面了解了這些點多量大面廣,與群眾生活、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河流、水利設施基本情況。
比如,第一次查清了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條數和長度,第一次查清了9000多萬個小微型水電站、水閘、泵站、地下水井、農村供水工程數量和分布情況,第一次查清了50畝以上灌區數量和面積,第一次查清了青海湖、西藏納木錯、新疆艾比湖等西部重要湖泊容積。通過普查,摸清了水利家底,填補了重大國情國力信息空白,完善了國家基礎水信息體系。
水利部已做出安排,充分利用好水利普查取得的寶貴成果,進一步完善水利統計體系,更新修正水利數據;進一步加快國家基礎水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部門共建共享;深入研究普查成果,加快水利基礎支撐和保障能力建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推進水利改革發展新跨越。
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 薄弱環節依然存在
問:通過普查,如何評價我國水利建設現狀?
答:水利普查成果為準確判斷水利發展狀況、分析江河湖泊開發利用程度、評價水資源調控能力、研究供用水變化規律提供了更為全面、系統、深入的資料。從普查成果看,我國水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覆蓋城市鄉村、功能較為齊全、惠及億萬群眾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但與支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需求相比,水利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環節。
比如,全國有防洪任務的河段中,已治理的只占33%,已治理且達標的僅占17%,中小河流治理率低;全國水庫總庫容占河川徑流量的34%,興利庫容僅占16.8%,對江河水資源的調控能力不強;全國以供水和灌溉為主的水庫雖然有93000多座,但興利庫容只有1700多億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較弱;全國灌溉渠道襯砌長度不到30%,中小灌區的灌溉效率較低。
這些數據充分驗證了中央對水利改革發展基本情況的判斷符合實際、對問題的把握切中要害。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興水惠民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應用高新技術 嚴控數據質量
問:這次普查采用了哪些關鍵技術和方法?
答: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調查對象多、分布廣,一些調查對象分布在無人區,調查難度很大。針對這些特點,本次普查綜合運用了社會經濟調查和資源環境調查的先進技術與方法。
普查既利用常規調查方法對水利工程設施、機構和經濟社會用水戶進行現場調查、數據登記,又利用二代1:50000國家基礎測繪信息和遙感影像等資料,采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提取江河湖泊數據、標繪重點水利工程設施空間位置等,同時,充分利用網絡直報、海量數據處理與管理等技術加強普查數據匯總分析、質量監控。本次普查使用的國產衛星遙感影像面積超過540萬平方公里,1:50000基礎測繪更新成果也是第一次在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中廣泛使用。高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提高了普查的數據精度和工作效率。
問:如何保障數據質量?
答: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公室和地方各級水利普查機構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質量控制制度和標準,實施了嚴格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全員質量控制和分級分類質量控制。
事前明確質量控制目標、標準、要求和制度,將質量控制的任務和責任分解到水利普查的每一個崗位和人員;事中落實控制要求、進行實時監控、加強檢查指導、開展質量抽查和復核整改,及時發現消除影響水利普查數據質量的各種因素;事后層層審核、逐級驗收和質量抽查,嚴格按照全國統一制定的標準驗收,確保數據真實可靠。(記者 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