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華西都市報9月26日報道今年以來,在長沙、武漢、太原等城市相繼出現“地陷”。權威地質專家指出,未來城市“地陷”將逐漸呈現多發態勢,這使大城市將空間拓展、交通體系建設和公共設施完善的著眼點轉入地下的發展戰略,面臨新的考驗。
與此同時,在山西、湖南、河南、湖北等礦產資源富集省份,采礦沉陷區令人觸目驚心:長期、高強度地開采地下礦產資源,直接或間接引發的地質塌陷災害愈演愈烈。
城市多省會相繼出現“地陷”
今年以來,在長沙、武漢、太原等城市,相繼出現“地陷”。記者近期分赴太原、武漢兩地采訪,兩座城市竟在同一天先后發生“地陷”。8月12日凌晨,武漢白沙洲大道一打樁機欲給橋墩打樁時,工地突然塌陷,形成一個面積約30平方米、深約6米的地洞,所幸無人員傷亡;同日上午8時25分左右,位于太原雙塔東街的山西省人民醫院應急病房樓門前路面出現兩處塌陷,地陷樓塌的場面,引來了大批市民圍觀。
與采礦區地質塌陷相比,城市“地陷”面積有限,但損失往往較大。一位長期在地質勘查一線的專家介紹,2008年4月,武漢市漢南區紗冒鎮鄰近長江大堤發生地面塌陷,僅加固堤防就耗資近3000萬元。而深圳市一座體育設施,施工過程中發生“地陷”,不但使工程停頓,還迫使業主耗巨資實施勘探和加固,增加投資超過1000萬元。
經過專業部門調查,很多城市出現的“地陷”都與人類地下工程活動有很大關系。
近年來,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迅猛發展。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方面起步較早的上海,已開發地下空間面積約4000萬平方米,形成超過10座以上大小不等的“地下城”。在武漢市,規劃在主城區684平方公里范圍內,到2020年建成200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