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另一方面,也是此次招標暴露出的一個重大問題,多數央企與電網公司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在成本控制方面擁有民營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姜謙表示,目前光伏發電和風電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電力質量無法保證,電網公司是否準許電力進網、準許什么級別的電力進網,將直接決定發電企業的收入。
姜謙認為,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新能源產業的下游角色目前在國內更適合國有資本,民營企業更適合扮演投入相對較少、回報周期短、收入有保障的上游供應商角色。
風電前景最好
“國家隊”主導民企“被退出”
與剛剛起步不久的光伏發電行業相比,風電領域的競爭更顯慘烈,慘烈爭奪的結果更被業界稱為民資的“二次彈簧門”。分析人士稱,央企不惜巨資圈占風電資源的原因有三,一是企業現金流充裕;二是有可再生能源配額的“硬性規定”,加上如今“低碳”呼聲日漸高漲,沒有理由不去搶占資源、未雨綢繆;更重要的是,風電是可再生能源中大規模發展操作性最強的行業。
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要求,到2020年發電裝機容量在500萬千瓦以上的企業,其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須達到8%以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介紹,在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逐步降低火電份額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代替電源,而風電成本最有可能接近目前的用電價格(以發電成本計算,火力發電為每度0.2-0.3元,風力發電約為0.5-0.6元,太陽能發電約為1.2-1.3元),是最具商業化、規模化發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
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2020年8.3%的風電消費比例使風電市場前景更加明朗,加之中國具備發電條件的風場本就不多,為了達成目標,五大發電集團很快開始了幾乎是不計得失的“圈地”運動。
與央企大舉進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5月開始,內蒙古等地原由民企投資建設的大量風機閑置,特別是《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出臺以后,大批民企更是直接退出了風電領域。
據中投顧問統計,截至2009年,國內風電總裝機容量為2500萬千瓦,五大電力集團風電裝機容量為1500萬千瓦,占比達60%。此外,中廣核、國華、華潤等央企占據了第二梯隊,國企主導地位十分明顯。
電力巨頭占盡布局先機
民資成“永遠的配角”
從世界杯期間大火的中國英利到無錫尚德,向來“不差錢”的中國民資企業在新能源領域更是不差技術,然而他們在國外投資風光無限的同時在國內只能充當“永遠的配角”。
7月22日,尚德電力與華電集團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未來3年內開發500兆瓦太陽能項目,雙方合作地區主要包括中國西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省份,以及江蘇、上海地區,合作項目類型將涉及商用設施和大型電廠等規模項目。按照協議,華電新能源公司將負責投資建設,尚德電力負責提供晶硅光伏電池組件、系統設計和技術服務。
不僅是尚德與華電,姜謙介紹,目前國內新能源建設多采取招投標形式,而在這一過程中國家要求一定的國企比例。即使是平等招標,資金雄厚、可以承受短期虧損的國企也是占盡上風,民企擁有的只是設備成本優勢和先進技術。在這種各具優勢的形勢下,央企或國企所做的選擇是合作,所以此前國內多次招標中不乏國企與民企合作的例子,民資作為配角,提供設備與技術管理。
姜謙說,在目前新能源發電領域的“跑馬圈地”中,電力巨頭已經搶占了劃地布局的先機,再加上電網公司強勢加入,央企已經擁有了絕對的控制力,未來民資想“分一杯羹”很難。(記者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