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已成我國頭號生態環境問題。近50年來,我國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達5000多萬畝。在這當中,人為水土流失已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修訂水土保持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業內被看作是應對良策,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要遏制住水土流失的嚴重態勢,就必須盡快出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而要出臺生態補償政策又必須進一步加快水土保持法的修訂速度。
金沙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水能資源極為豐富的河流,被國家列為全國12大水電基地之首,其所蘊藏的水能資源量達1.124億千瓦,約占全國的16.7%,是我國規劃中最具戰略地位的最大水電基地。金沙江下游正在建設的烏東德、白鶴、溪洛度、向家壩等4座巨型水電站裝機總容量相當兩個三峽。
不到云南,不到金沙江,對于金沙江的了解,人們難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實上,在背負“水電大江”名譽的同時,金沙江下游正飽受著水土嚴重流失的折磨。不久前,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到云南省采訪時了解到,僅金沙江下游地區就發育著1726條泥石流溝。
而來自水利部的統計則顯示,我國現有水土流失總面積多達356萬平方公里,已占到國土面積的37.1%。其中,646個縣水土流失嚴重。
治理水土流失已是迫在眉睫。怎么治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修訂水土保持法、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各界一致認可的良策,但在現實中,過緩的進程卻不免令人擔憂。
金沙江小江流域地面每年上漲0.2米,眼下這一地區已徹底變成了無人區
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很難想象這就是書本中描述的“壯闊”的金沙江。
在位于金沙江下游東川境內的重要支流小江流域,記者找不見金沙江的蹤影,更看不到茂密的森林。“看到了嗎,那條小溪就是金沙江。”順著昆明市東川區水利部門有關負責人手指的方向,記者才發現了一條不足兩尺寬的細流。相比之下,平躺在金沙江小江流域上的灰褐色巨型泥沙沖擊扇卻給人以壯闊的感覺。
“這塊沖擊扇的面積有2平方公里。以前,這里也有房屋農田,也有人居住,現在都徹底搬遷了。”東川區水利部門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水土流失,小江流域每年產生的200萬噸泥沙使得這一地區的地面每年上漲0.2米,眼下這一地區已徹底變成了無人區。據他介紹,整個金沙江流域干流區內的泥石流溝就有533條、滑坡640處,其中小江流域正在發育的有一定規模的泥石流溝達107條。
泥石流使得東川深陷貧困的泥沼難以自拔。記者采訪得知,從1984年至今,東川始終沒有摘掉國家貧困縣(區)的帽子,去年年底全區低保人數占到該區人口總數的13%。
“云南省的水土流失確實比較嚴重。”這是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的說法。而在今年曾經發布過“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的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專家以及28位院士的眼里,“云南、貴州當地只見石頭不見土壤的‘景觀’隨處可見。”
云南省水利廳對該省水土流失下的結論是“十分嚴重”。云南省水利廳副廳長陳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3.4萬平方公里。由于水土流失,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已經失去了生存條件,不得不進行“生態移民”。
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達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人為水土流失已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經研究測算,按照現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東北黑土區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流失掉,糧食產量將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巖溶區石漠化面積將翻一番,屆時將有近1億人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這是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在今年早些時候召開的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總結會上表示的觀點。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巡視員張學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事實上,我國水土流失形勢確實到了異常嚴峻的地步。東北黑土區的水土流失尤令水利部擔憂。
“實際上,2000年我們就已意識到了黑土地水土流失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但是,出乎張學儉意料的是,黑土地水土流失的速度如此之快。“現在北大倉有可能重新回到北大荒。”張學儉說,目前在東三省,要找到典型的黑土地已經很難了。照現在水土流失的速度,張學儉擔心,用不了50年,黑土地可能就會消失。
說到東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的根源,張學儉認為,過度墾荒是重要原因,“這種掠奪性耕作,最終有可能讓我們無法修復東北黑土地”。
據水利部專家介紹,2007年東北黑土區糧食產量為8254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6.5%,其中商品糧4200萬噸左右。鄂竟平認為,黑龍江省典型黑土區水蝕面積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24000平方公里變成2000年的45000平方公里,情況不容樂觀。
“我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1.39畝,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5畝,本來人地矛盾就突出,而水土流失將進一步加劇這一矛盾。”張學儉說,近50年來,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達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
張學儉告訴記者,事實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遠不止黑土地,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南方紅壤區、西南石漠化區、北方土石山區、黃土高原區、西北風沙區等地的水土流失也在不斷加劇。他說,調查顯示,我國現有嚴重水土流失縣646個。而這些地區都有很大比例的耕地面積面臨失去生產能力的危險。
更令包括張學儉在內的專家擔心的是,目前仍在進行的大規模的生產建設活動還會增加水土流失的強度,而人為水土流失已成為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
據張學儉介紹,目前,人為水土流失主要包括公路、鐵路、水利水電、煤礦、農林開發和城鎮建設等諸多方面。他說,據有關部門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量為3億噸。其中,2001年至2005年,全國新建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共有76810個,“在這么多的建設項目中,新增水土流失總量9.5億噸。”張學儉說,據水利部門估算,“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產建設項目可能產生水土流總面積1526.6萬公頃,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總量10.09億噸,分別比“十五”增加115%和6.7%。
“如果按這一趨勢發展,現代進程中超強度、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活動,將很可能超出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我國生態環境將面臨巨大挑戰。”張學儉說。
有關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政策法律不完善,導致生態補償全面實施的可能性仍不大
據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透露,目前,全國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仍有180多萬平方公里,同時還有3.6億畝坡耕地和44.2萬條侵蝕溝亟待治理。
浩繁的治理任務靠什么完成?“在我國目前條件下,政策治理仍是一個主要手段。”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水土治理專家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所說的政策也包含了法律。“比如,生態補償政策,水土保持法等等”。
就水土流失生態補償機制而言,張學儉說,不外乎土地使用者為治理水土流失而對治理者和被損害方作出的經濟補償。“比如,下游對上游的補償,生態受益區對生態保護和建設區的補償,資源使用者對資源所有者和資源開發受害方的補償等等”。
而生態補償的依據,張學儉告訴記者,從政策到法律都不欠缺。他說,《中共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以及黨的十七大都明確提出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他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草原、濕地、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試點”的要求,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明確提出要“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資金、逐步提高補償標準”。
但是,實際做法卻表現出了明顯的滯后。
在云南省采訪時,記者了解到,作為水土流失大省的云南省在輸出資源的同時,卻沒有得到這方面的補償。
“受去年4萬億投資的拉動,我們水土治理得到的資金有1.5億元。可今年就不行了,到目前只有2400萬元。”據云南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和俊介紹,云南省水土流失治理每年需要投入的資金量超過2億元。按照云南省水土地保持規劃,云南省近3年要投入26億元,資金缺口顯而易見。
“我們云南急須確立補償機制,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應該在國家層面有可操作的政策依據。”陳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欠發達省份,云南每年向華南電網輸電百億度,得到的只是發電的成本價格,而沒有涵蓋區域經濟發展的補償成本和區域生態環境的補償成本。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對全國水土保持需要的資金量做了一個測算,據他介紹,本世紀初,全國水土保持中央投入約2億元到3億元,目前,中央水土保持投入達20億元到30億元左右。從國家層面看,無疑水土保持資金也不充足。
據張學儉介紹,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以來,我國一些地方在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等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
他告訴記者,陜西省已經在建立能源開發水土保持補償機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陜西省政府專門出臺文件,規定對煤碳、石油、天然氣開發企業要計征水土流失補償費,僅這一塊預計每年可征收13.5億元。
但是,這樣的實踐畢竟是個別地區。張學儉認為,與國內相關行業實施生態補償政策相比,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仍存在許多不足,比如,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概念、標準以及實現途徑等方面,系統的研究也尚未展開。同時,有關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政策法律不完善,補償的力度也不夠,特別是有關補償費的規定不夠科學、合理等問題,都直接影響著補償政策的落實。
水土保持法何時完成修訂尚無明確的時間表,而要遏制住急功近利的開發建設勢頭,修訂就應提速
水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落實最終需要法律來支撐和保障。張學儉說,他們的希望寄托于目前正在修訂的水土保持法。
他告訴記者,只有通過修訂完善水土保持法,將預防保護類、生產建設類和治理類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相關制度以法律條款形式給予明確規定,同時還要完善水土保持配套法規和規章制度,明確各類水土保持補償的主體、對象、途徑和方式,才有可能全面推動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
張學儉認為,制定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也很必要。他說,這些政策涉及水土保持財政轉移支付和預算、水土保持專項基金等等。
據了解,實施于1991年的水土保持法至今從未修改過,水利部早在2005年就正式啟動了水土保持法的修訂工作。張學儉表示,在專家研討、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水土保持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并已在去年10月正式上報國務院。
一個月前,國務院法制辦在京召開了水土保持法修訂專家論證會,據論證會專家介紹,正在修訂的水土保持法將在水土保持規劃制度、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制度、水土保持補償費制度、法律責任等方面有所完善。
就是在這次會上,對于業內普遍存在的水土保持法何時完成修訂這一問題,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表,會議“希望修訂草案盡快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有關專家認為,在開發建設急功近利、忽視生態保護的現實情況下,盡快出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就顯得格外緊迫,而要出臺生態補償政策就必須加快水土保持法的修訂速度。(郄建榮)
原載法制日報 轉自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