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隨著經濟增長壓力的加大,“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這一最根本的土地政策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半月談記者最近在河北、安徽等地采訪發現,各類“隱性土地流失”正頻頻敲響耕地資源保護警鐘!
“高陽報告”令人憂
今年6月麥收時節,河北省高陽縣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牽頭組織,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來到高陽縣的田間地頭,對當地耕地資源進行實地調研。
有“紡織之鄉”之譽的高陽是河北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縣區,研究人員在一份名為"對高陽縣耕地資源隱性流失問題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當地土地隱性流失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土地季節性拋荒、土地流轉不順暢、農業生產效益不高等問題。
當地許多農民只種一季玉米而不種小麥,造成在生產小麥的季節出現拋荒。據調查,這主要由于種植玉米比小麥的收益高不少。而近年來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使得農民種糧收益銳減,季節性拋荒在當地司空見慣。
在這樣一個城鎮化水平較高、工業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民的做工收益遠遠高于種地收益。在此情況下,應該提倡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但是高陽土地流轉現象并不普遍。原因是,很多農民擔心土地承包出去后就不能再收回來。這種對土地的依賴心理使得不少農民寧愿閑置拋荒也不愿把土地承包出去。
此外,這份報告還指出,高陽縣縣域工業較發達,工業產值占當地GDP的大部分,全縣有80%以上農業人口已從事非農產業。在這種情況下,該縣十分重視鼓勵工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對農業的發展則有所忽視。這使得農業生產的投入不足,影響和制約了耕地效益的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