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發展報告> 調查報告>

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比較研究及政策建議

2023-11-10 13:30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制造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當今世界正處于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劇烈調整的歷史時期,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經貿博弈加劇、新冠感染全球持續流行、地區沖突加劇等因素不斷沖擊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給制造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促進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務化方向轉型升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倒逼制造業加速綠色低碳化轉型,為制造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同時也對制造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黨的二十大站在歷史發展新起點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制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中國正處在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準確把握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的國際競爭優劣勢及發展態勢,對合理制定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政策、提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研究現狀

產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國的某一產業能夠比其他國家的產業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產品或者服務的綜合素質。產業競爭優勢是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內涵。早在1990年,Porter就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構建了“鉆石模型”,將各國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來源歸納為6個方面——“生產要素狀況”“市場需求狀況”“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對手”“相關產業和輔助產業”“政府”“機遇”,這為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此后,產業競爭優勢成為學術界和政策界關注的重點,相關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

近年來,學者們圍繞產業競爭優勢的測度和國際比較開展了廣泛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利用單一指標對產業國際競爭優勢進行測度和國際比較分析。例如,陳新和楊成玉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中歐18個國家28個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中國與歐洲國家產業互補性大于競爭性。雖然單一指標具有國際數據可得性強、數據分析操作簡便等優點,但是也存在測度結果過于片面、對政策實踐指導意義不強等諸多不足,因而使用的仍相對較少。

綜合利用多個指標對產業國際競爭優勢進行測度和國際比較分析。例如,陳立敏等利用生產率、市場份額和利潤率指標對中國和美國制造業競爭力進行分析,發現產業環境因素對競爭力影響顯著,美國較中國更成熟的發展環境使得其生產效率能夠有效轉化為市場占有率和利潤;金碚等運用RCA指數和出口產品密度對中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和潛在比較優勢產業進行分析,發現中國高、中、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呈U型分布,且出口優勢產品與潛力產品之間的距離較近;郭京京等綜合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國際市場占有率(MS)、貿易競爭指數(TCI)和價格指數(PI)分析了2000—2015年中國產業競爭力演變態勢,發現中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附加值中低端環節。綜合利用多個指數能夠從多個角度更加全面地測度產業競爭優勢,因而被廣泛采用。

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對產業國際競爭優勢進行測度和評價。例如,穆榮平從競爭實力、競爭潛力、競爭環境和競爭態勢4個維度構建了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發現中國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制造尚未形成能夠與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競爭的國際競爭力。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所課題組從競爭實力、競爭潛力、競爭能力、競爭環境4個維度構建了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我國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開展了實證分析。張領先等從生物資源條件、人才競爭力、生物安全監督管理、資本競爭力、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6個維度構建了生物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發現,中國在生物資源條件和生物安全監督管理方面有較強優勢,而在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和資本競爭力方面相對較差。采用指標體系的方法能夠全面測度產業國際競爭優勢,具有較強的政策實踐指導意義,但是也存在國際數據可得性較差等限制。

總體而言,現有研究通過單一指標分析、多指標分析、指標體系構建等對產業國際競爭優勢開展了廣泛研究。但是,尚沒有系統提出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比較分析框架,且缺乏對產業競爭優勢來源的深入探討,難以明確未來產業競爭優勢提升方向,無法有效支撐相關政策制定。本文在綜合已有研究基礎上構建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比較分析框架,聚焦制造業細分產業,綜合采用RCA、MS、TCI、PI等指數比較分析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探討各國制造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為增強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有效政策建議。

研究設計

分析框架

產業競爭優勢是將潛在優勢(或不利條件)轉化為市場優勢的綜合能力的作用結果,其直接體現是市場化能力。本文在借鑒穆榮平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從產業和重點產品2個層面綜合考察產業市場化能力。其中,產業層面綜合考察市場份額和進出口情況,通過國際市場占有率(MS)、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爭指數(TCI)等進行表征;產品層面通過進出口產品價格水平探討其競爭優勢來源,通過重點產品價格指數(PI)進行表征。由此,構建了產業競爭優勢國際比較分析框架(圖1)。其中RCA、MS、TCI、PI等指數具體計算公式詳見文后附錄1。



圖1 產業競爭優勢國際比較分析框架

Figure 1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數據來源

本文將國民經濟制造業產業分類與進出口商品分類號進行精確匹配(文后附表1)。依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中的《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HS1996)4位編碼產品目錄,收集整理2005—2020年中國、德國、日本、美國4個國家制造業30個細分產業相關產品的進出口數據,分析4個國家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演變態勢,揭示競爭優勢主要來源。

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比較分析

依據產業競爭優勢國際比較分析框架,本文對中國、美國、日本和德國制造業30個細分行業的MS、RCA、TCI進行了計算和比較,并對4國制造業2005—2020年始終保持突出表現的細分行業進行了重點分析。選取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作為重點行業對細分產品的PI進行計算,分析4國上述產業的競爭優勢來源。

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

2005—2020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保持領先,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市場占有率快速提升;美國、日本、德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保持領先,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2020年,中國紡織業,家具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MS分別達到48.50%,35.31%,33.72%,33.43%,其中紡織業和家具制造業分別比2005年增長28.55和19.05個百分點;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MS分別達到27.33%,26.24%、25.99%,相比2005年增長均超過10個百分點(文后附表2)。美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MS分別為31.53%、11.67%、11.00%、10.53%,除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外均呈現較快下降態勢。日本汽車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MS分別為9.92%、8.23%、7.72%,呈現出較快的下降態勢。德國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MS分別為17.10%、14.28%、13.63%,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態勢。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制造業服務化趨勢逐漸凸顯,商品服務貿易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2011—2019年,在商品服務貿易方面,中國、美國、日本和德國有較快增長,貿易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2.60%、5.80%、4.33%和12.30%。商品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比重方面,美國、日本和德國均有明顯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66%、0.97%和9.94%,中國則出現了下滑態勢(圖2)。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2005—2020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比較優勢,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但出現下降趨勢;美國、日本、德國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比較優勢,但部分產業出現下降趨勢。

2020年,中國紡織業,家具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RCA分別為3.19,2.32,2.21,2.20,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RCA分別為1.79,1.72,1.71,雖然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RCA相比2005年出現下降趨勢(文后附表3)。美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RCA分別為3.75、1.39、1.31,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除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外的產業RCA均呈下降趨勢。與之相比,日本汽車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RCA分別為2.63、2.18、2.05,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且均呈增長趨勢。德國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RCA分別為2.10、1.75、1.67,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且汽車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的RCA呈增長趨勢。事實上,從自主品牌來看,2020年世界品牌500強中,美國、日本、中國、德國自主品牌數分別為208、44、43和27席,且中國上榜的12席制造業品牌主要分布在食品飲料、紡織、家電制造等產業;作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代表,全球數控機床2019年營收前10位均為美國、日本、德國企業。從產業鏈來看,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例,上游的半導體行業中世界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主要為美國企業。在產業鏈中上游的集成電路設計、材料元器件、制造設備等領域,美國、日本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在產業鏈下游的封裝測試、通信設備、液晶顯示器(LCD)顯示面板及終端消費設備方面具備競爭優勢。

圖2 2011—2019年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商品服務貿易額和占服務貿易比重

Figure 2 Total goods-related services and percentage of total trade in services of China,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Germany from 2011 to 2019

貿易競爭指數分析

2005—2020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出口競爭優勢,德國和日本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出口競爭優勢,美國絕大多數產業出口競爭優勢相對較弱,且德國、日本和美國的大部分產業出口競爭優勢出現下降趨勢。

2020年,中國家具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金屬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TCI分別為0.93,0.88,0.76,0.71,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優勢;但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的TCI相比2005年出現下降趨勢(文后附表4)。美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的TCI達到0.88,具有極強的出口競爭優勢;但其他產業出口競爭優勢均較弱,且呈現下降態勢。日本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汽車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TCI分別為0.74、0.74、0.58,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優勢;但汽車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的TCI相比2005年呈現下降趨勢。德國儀器儀表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TCI分別為0.33、0.33、0.28,具有一定的出口競爭優勢,但相比2005年均呈現下降趨勢。值得一提的是,從對外投資存量來看,中國在2005—2020年間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高達28.91%,并在2016和2017年分別超越日本和德國;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得到快速發展,但2020年仍不足美國(82 407.64億美元)的1/3(圖3)。

圖3 2005—2020年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外國直接投資(FDI)存量

Figure 3 FDI stock of China,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Germany from 2005 to 2020

價格指數分析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是重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是產業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為進一步探討中國、德國、日本、美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來源,本文運用價格指數對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進行詳細分析。

中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產品價格優勢,日本、德國主要來源于產品技術優勢。中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主要出口產品均依靠產品價格優勢,2011—2020年PI均小于1,且呈現出下降趨勢,產品技術含量有所下降。日本“電力變壓器,靜態轉換器(如整流器)和電感”(HS8504)、“蓄電池,包括蓄電池的隔板”(HS8507)技術優勢明顯,2020年PI分別為2.88、2.19;僅“點火或起動設備;用于火花點火或壓燃式內燃機;與這種發動機一起使用的發電機和切斷裝置”(HS8511)、“電動的,用于自行車或機動車輛的照明或視覺信號設備(不包括項目編號8539),擋風玻璃刮水器、除霜器和除霧器”(HS8512)、“用于電力控制和配電的板,面板,控制臺,桌子,柜,帶標號的設備的底座。不包括編號為8535、8536的開關裝置”(HS8537)PI小于1(文后附表5)。德國“電氣設備;單獨或主要適用于編號為8535、8536和8537的設備的部件”(HS8538)技術優勢明顯,2020年PI為2.01;僅“蓄電池,包括蓄電池的隔板”(HS8507)PI小于1。

中國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出口產品均沒有技術優勢,日本、德國該產業所有種類產品均具有較強技術優勢。中國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出口產品均依靠產品價格優勢,2011—2020年PI均小于1。德國和日本專用設備制造業主要出口產品均具有較強技術優勢,PI均大于1。其中,日本“金屬鑄造用模盒,模制圖案,金屬模具(不包括鑄錠模具),硬質合金,玻璃,礦物材料,橡膠或塑料”(HS8480)、“具有獨立功能的機械和機械設備”(HS8479)技術優勢明顯,2020年PI分別達到3.50、2.77;德國“用于醫學、外科、牙科或獸醫科學的儀器和器具,包括閃爍儀、其他電子醫療儀器和視力測試儀器”(HS9018)、“印刷機械,包括噴墨印刷機,但編號8471除外;輔助印刷用的機器”(HS8443)技術優勢明顯,2020年PI分別達到3.52、1.82。

主要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主要研究結論

本文分析了2005—2020年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演變態勢及其主要來源,主要研究結論有3點。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始終保持強大的國際競爭優勢,部分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優勢不斷強化。中國紡織業,家具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競爭優勢有所提升。

美國、日本、德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始終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但部分產業競爭優勢出現下降趨勢。美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國際競爭優勢明顯;日本汽車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德國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國際競爭優勢明顯。但是,這3個國家優勢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總體出現下降趨勢,部分產業貿易競爭指數也有所降低。

中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產品價格優勢,美國、日本、德國主要來源于產品技術優勢。中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絕大多數產品類別都依靠價格優勢,僅在個別產品類別具有一定技術優勢;美國、日本、德國在大多數產品類別都具有較強技術優勢,僅在個別產品類別依靠價格優勢。

政策建議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聚焦制造強國建設目標,為切實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本文提出4點建議。

推動以提高產業基礎能力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加強國家科技計劃對基礎核心領域的支持力度,集中優勢資源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領域,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布局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等產業創新平臺,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業,形成協同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補齊核心基礎零部件、工業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等瓶頸、短板。重點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的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提升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現代化水平。聚焦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戰略性領域,發揮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之間的業務協作和系統集成,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實施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加強內外資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產供應體系。以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關鍵零部件、軟件系統和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關鍵技術攻關為重點,牽頭組建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創新聯合體,形成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化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加強我國制造業創新鏈能力建設。

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面向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推進智能裝備、操作系統、核心工業軟件、新型傳感器等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共性技術供給能力。聚焦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等領域,開展數字工廠建設,加快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等智能核心裝備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中集成應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加快建設綠色工廠,布局一批基礎制造工藝綠色化示范工程,實施“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促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進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發展,加強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服務能力建設,引領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方向。

著力提升制造業國際合作和跨國經營水平。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良好的國際合作市場環境,吸引境外科技領軍企業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聚焦汽車制造、生物醫藥、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等領域,強化與領先國家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以電氣機械和器材、通用設備、電子設備制造等產業為重點,采用境外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統籌利用產業基金、政策性貸款等資金渠道,鼓勵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布局海外研發中心,與境外企業、知名高校院所開展高層次研發合作。

(作者:郭鑫、郭京京,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張婧婧,江西省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所;池康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編審:黃瑋;《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