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生李沖)近日,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秀蘭教授和講師徐曉新博士聯合撰寫的《避開發展能力陷阱:中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啟示》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該報告對中國實現千年目標的社會動員機制進行了分析總結。
報告認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PPP)有效地動員了中國社會力量,釋放了社會部門的潛力。中國探索基于激勵機制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成功實踐是中國完成或提前完成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經驗。
報告指出,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吸引社會資源投資公共設施。2004年,城市設施建設方面的PPP開始繁榮。
自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增長換擋,PPP被認為是對沖經濟放緩風險的有效和高效的手段。PPP上升到了戰略層面,領域拓展與機制創新并行。
報告指出,2013年末,中國開始計劃通過PPP來動員社會資本;一年后,財政部于2014年12月成立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承擔PPP工作的政策研究、咨詢培訓、信息統計和國際交流等職責。2014年9月到2015年3月之間,國務院頒布了7個、財政部和發改委頒布了14個PPP相關的政策和實施準則。在這同一時期,地方政府發布了20項PPP政策的實施細則。2015年3月,頒布并施行了監管政府購買服務的國家法規。2015年5月,發改委發起和推動的PPP項目包括水資源設施,城市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投資總額達到2萬億元人民幣。
報告認為,PPP將成為發展融資的主要模式,而創新的融資機制,例如社會影響債券也將在社會服務的提供方面予以考慮。然而,PPP的操作和管理結構仍然使決策者感到困惑,特別是合同和實施需要妥善完成,實施中的風險需要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