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中國工業效率的時序分析
(1)中國工業效率的變化趨勢
中國工業效率的變化趨勢因指標而異。其中,7個指標為上升變量,2個指標為下降變量,3個指標為波動變量,1個指標為轉折變量。1960年以來,變化較大的指標包括工業生產指數、制造業生產指數、人均工業增加值、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然后是工業勞動生產率、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制造業年均增長率等;工業增加值比例變化不大。
? 上升變量:工業增加值、工業生產指數、制造業生產指數、工業勞動生產率、人均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等。
? 下降變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單位工業增加值電力消耗等。
? 波動變量:工業年均增長率、制造業年均增長率、工業增加值比例等。
? 轉折變量: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比例。
(2)中國工業效率變化的主要特點
首先,工業生產規模的變化。工業絕對規模擴大,相對規模變化不大。1960年以來,中國工業增加值提高了約93倍,工業增加值比例保持在45%左右。
其次,工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例先升后降。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的比例由1970年的71.6%上升到1980年的75.8%,2010年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下降到65.7%。
其三,工業生產效率的變化。工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生產指數提高。1960年以來,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6倍多。
其四,能源電力消耗持續下降。1970年以來,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了8倍多,單位工業增加值電力消耗下降了1.5倍。
(3)中國工業效率的國際比較
首先,過程比較,以工業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為代表。2010年,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70%,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17.5%,約為美國和日本的12.1%和15.0%,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國際差距明顯;中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約為世界平均值的1.2倍,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32%,約為美國和德國的27%和21%。
表4 1960~2010年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 單位:美元
區域 |
1960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10 |
2010/1960 |
中國 |
335 |
866 |
940 |
1360 |
4052 |
12457 |
37.19 |
美國 |
14919 |
18944 |
20994 |
27837 |
75506 |
103048 |
6.91 |
德國 |
- |
14185 |
- |
23055 |
57950 |
64575 |
4.55 |
英國 |
9319 |
12533 |
15809 |
22942 |
67493 |
78020 |
8.37 |
法國 |
7833 |
11253 |
15123 |
18881 |
57804 |
64068 |
8.18 |
日本 |
10639 |
16720 |
21166 |
30731 |
63669 |
83185 |
7.82 |
墨西哥 |
3708 |
7323 |
11639 |
8388 |
26077 |
25034 |
6.75 |
巴西 |
3291 |
3650 |
- |
4914 |
- |
12443 |
3.78 |
印度 |
309 |
547 |
- |
763 |
2441 |
3272 |
10.59 |
高收入國家 |
9444 |
14974 |
20401 |
27233 |
57379 |
71350 |
7.56 |
中等收入國家 |
1328 |
- |
2701 |
2632 |
6485 |
8267 |
6.23 |
低收入國家 |
388 |
- |
- |
129 |
- |
- |
- |
世界平均 |
3213 |
- |
5428 |
7953 |
19289 |
17725 |
5.52 |
中國÷世界 |
0.10 |
- |
0.17 |
0.17 |
0.21 |
0.70 |
6.74 |
注: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為2005年價格美元。*為2010與1970年比值,**為2010年與1980年比值,***為2010年與2000年比值。
其次,特征比較,以2010年為例。2010年,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工業增加值低于世界平均值。工業勞動生產率約為高收入國家的17.5%,人均工業增加值約為高收入國家的20%。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高于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低于印度;單位工業增加值電耗高于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8個樣本國家。
其三,結構比較。2004~2009年期間,美國制造業和建筑業勞動生產率呈上升趨勢,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也在提高,2009年中美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5963美元/人和132449美元/人,建筑業勞動生產率分別為6787美元/人和67648美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