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對中國城市社會的國際比較舉例分析。
首先,城市就業結構的國際比較。以北京市和美國都市區平均值的比較為例。
在1970~2010年期間,美國都市區農業就業比例從約3%下降到1%,工業就業比例從約27%下降到約12%,服務業就業比例從70%上升到約87%;北京市農業就業比例從約43%下降到約5%,工業就業比例從約25%上升到約45%,然后下降到約21%,服務業就業比例從約32%上升到74%(表3-31)。北京發展經歷了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兩個階段。
表3-31 2001~2010年北京與美國都市區的就業結構的比較
產業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05 |
2010 |
美國都市區 |
||||||
農業/% |
2.7 |
2.6 |
2.1 |
2.1 |
1.2 |
1.2 |
工業/% |
27.3 |
23.8 |
19.3 |
16.8 |
14.9 |
12.3 |
服務業/% |
70.0 |
73.7 |
78.5 |
81.1 |
83.9 |
86.5 |
北京市 |
||||||
農業/% |
42.6(1963) |
24.4 |
14.5 |
11.7 |
6.8 |
4.9 |
工業/% |
25.2(1963) |
42.8 |
44.9 |
32.4 |
24.6 |
20.9 |
服務業/% |
32.2(1963) |
32.8 |
40.6 |
55.9 |
68.6 |
74.1 |
北京市與美國都市就業結構的主要差別是:農業就業比例,美國都市和北京市都下降,2010年北京農業就業比例高于1970年美國都市的農業就業比例;工業就業比例,美國都市持續下降(非工業化),北京市先升后降(先工業化、后非工業化);服務業就業比例,美國都市和北京市都上升,2010年北京服務業就業比例與1980年美國都市服務業就業比例大致相當。由此可見,2010年北京就業結構水平大約相當于美國都市1970~1980年的水平。
其次,城市發展模式的國際比較。在1960~2010年期間,中國百萬級城市人口比例上升,但低于世界平均值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值(表3-29),屬于分散型城市化;中國最大城市人口比例下降,而且低于高收入國家、中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和世界的平均值(表3-30)。
在1950~2010年期間,中國大型城市(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人口比例上升,達到42%;中型城市(人口為50萬~100萬的城市)人口比例上升,達到15%;小型城市(人口少于50萬的城市)人口比例下降,達到44%(圖3-8)。這與比較不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與比較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略有差別,比較發達國家中型城市人口比例波動(略有下降),大型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小型城市人口比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