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其五,全球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普遍現象。全球化指全球聯系和相互依存增加的現象。先進的信息和交通網絡將世界聯成一個整體,地理和語言等造成的困難和隔閡在減少。人們發現,大家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可以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彼此接受、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共同發展,成為國際政治和經濟關系中的努力方向。經濟全球化、政治國際化、工作和生活跨國界,國際非政府組織和非贏利組織蓬勃發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并被普遍接受。知識社會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公民社會。
其六,分散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空間特點。與第一次現代化的集中化相反,分散化體現在第二次現代化的許多方面。分散的、靈活的、多樣化的生產方式正在取代集中式的工業大生產方式,中小企業在經濟和就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五光十色的各類組織在維護自己的發言權和利益,經濟和政治權力越來越分散。集中于大城市的人口正在向郊區和小城鎮遷移,各具特色的社區蓬勃發展。人類具有聚居和交流的傾向,信息技術和交通工具已經部分消除了地理分隔,“虛擬社區”部分滿足了人類的這種本性,使“天涯若比鄰”成為現實,從而促進社會的分散化。如果說,原始社會人類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部落里,農業社會人類生活在以親情關系為基礎的村寨里,工業社會人類生活在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城市里,那么,知識社會人類將生活在以文化關系為基礎的社區里。以階級為基礎的沖突減少,以文化和個人價值觀為基礎的沖突增多。全球化的發展將導致這種沖突和風險的全球擴散,生態和技術風險也廣泛存在。故知識社會也是一個風險社會。
其七,多樣性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文化特點。與第一次現代化的工業化趨同相反,第二次現代化將是文化多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組織、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將具有多樣性,而文化的多元化將決定知識時代是一個物質文明趨同、非物質文明(文化)多樣化的時代。雖然物質文明對文化變遷有很大影響,但是,文化主要決定于各民族的語言、宗教、藝術、風俗、習慣、道德、價值觀、法律和規范等。盡管人們的物質生活會逐步趨同,但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將保持多樣性。在21世紀,人類將像保護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知識社會是一個多樣化的民主社會。
其八,個性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行為特點。與第一次現代化的“剛性”和“機械性”相反,第二次現代化在許多領域表現為“柔性”和“個性”。組織結構、管理思想和方法、生產方式和環境等,越來越具有靈活性,尊重人性的特點。人是知識的創造者和使用著,創新是人的創造性活動,沒有人就沒有創新和知識。柔性化和個性化的組織與管理,是提高知識生產和創新能力的關鍵,也是成功的關鍵。柔性組織、虛擬企業、柔性工作制和按貢獻分配等,都體現了個性化的特點,這些新現象正在世界流行。知識社會是一種富含人情的理性社會。
其九,智能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技術特點。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斷改變著我們工作和生活的用品和環境,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智能機器人替代,許多工作崗位上活躍的將是智能機器人,普通工作人員的失業將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住房、交通、技術、生產、管理和許多產品的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快捷、便利和舒適,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和重復腦力勞動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少,更多的人、更多的時間將投入創造性勞動,這樣又會進一步提高社會的智能化,從而形成一個促進智能化的正反饋循環。知識社會也是一個智能社會。
其十,終生學習是第二次現代化的生活時尚。21世紀知識正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更新,知識的老化和過時比知識的更新還要快。而知識是經濟增長和事業成功的決定因素。這些決定了學習的重要性。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終身學習成為普遍接受的成功法則。成功的政府、企業和組織將是學習型組織。學習不再只是上學讀書,而是成為每個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組成部分。終身學習的普及,知識成為生活必需品和消費品,這些將促進知識的更新,進而增加持續學習的壓力。知識社會還是一個學習型社會。
第二次現代化過程就是知識社會的形成過程,也是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知識社會是一個新社會,知識經濟是一種新經濟;知識社會是一個多面體,知識經濟也是一個多面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它們,看到的景象有所不同,對它們的認識和描述也不同。例如,從經濟角度看社會,新社會是知識社會、信息社會或創新社會;從技術角度看經濟,新經濟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數字化經濟或網絡經濟。這反映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復雜性。
知識社會和知識經濟的多面性是不斷發展的,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有所不同,不同階段的突出特征有較大差異。例如,目前階段的突出特點是信息技術及其影響,所以很多人認為它們是信息社會和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是相對于原始經濟、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一種新經濟形態(表2-33),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有大量文獻,包括對知識經濟的起源和特點的分析等。同樣,知識社會也是一種新社會形態,相關的研究文獻也非常多。
(4)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描述的第一次現代化就是經典現代化,描述的第二次現代化是正在進行尚沒有完成的新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實際上是關于兩次現代化的理論。由于第二次現代化剛剛走過30多年歷程,可以說是剛剛開始,它的規律和特點尚處于發育之中,21世紀有跟大的不確定性,所以,目前對第二次現代化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沒有闡述第二次現代化以后的發展,它留下一個懸念——22世紀的世界會怎么樣?
2、反思性現代化理論
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現代技術的巨大風險受到世界關注。同年,德國學者貝克的《風險社會:走向新的現代性》德文版問世。他在書中提出了后來產生廣泛影響的兩個概念,風險社會和反思性現代化。人們注意到科技的兩面性,一方面推動了社會進步,一方面產生了副作用——技術和生態風險,風險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特征。
(1)風險社會理論
貝克教授認為,我們的現代世界處于轉變之中,即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變。風險社會的出現代表一個新時代的到來(Beck, Giddens, Lash 1994)。
工業社會是現代科學和理性取代宗教和等級作為社會原則的社會。官僚的、技術和科學精英開始占據社會的知識和權力地位,他們的決策和技術創新產生了關于組織和生活的大量后果。
風險社會描繪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和個人的風險日益趨向于逃脫工業社會建立的風險預防和監督機制。風險社會的形成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風險已經系統地出現,但沒有成為公眾議題和政治沖突的中心,工業社會保持自己的特點。第二階段,工業社會的危險成為公眾、政治和個人沖突和爭論的突出議題,工業社會的機構成為危機的制造者和立法者,社會和政治問題成為突出特點(Beck, Giddens, Lash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