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第三階段,全面推進第二次現代化階段。如果國家的知識文明比例已經超過工業文明,或者它們已經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工業文明已經成熟,工業文明比例開始下降,那么,它們可以進入全面推進第二次現代化階段,簡稱全面知識化階段。
在第三階段,國家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經濟、知識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的先進水平等。
在綜合現代化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由于采用了第二次現代化的許多要素,如知識化、信息化、綠色化和全球化等,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等會發生深刻變化,會不同于傳統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新型工業化是一個四元互動過程: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和全球化。新型城市化是一個五元互動過程:城市化、郊區化、信息化、綠色化和國際化。
其次,綜合現代化過程的特點。綜合現代化是一條新路,它的實踐特點尚在形成之中。從理論角度分析,綜合現代化過程有五個基本特點。第一個特點:多樣性,如起點多樣性、路徑多樣性、終點(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時間點)多樣性等。第二個特點:綜合性,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等。第三個特點:復雜性,包含兩次現代化的內容和轉型。第四個特點:風險性,兩次轉型連續進行是有風險的。第五個特點:創新性,它是不同于發達國家的新路徑。
其三,綜合現代化過程的“運河模型”。人類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可以分為四個河段: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文明之船從農業社會河段向工業社會河段的航行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社會河段向知識社會河段的航行是第二次現代化。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文明之船沿著人類文明主河道航行,從第一次現代化到第二次現代化,是一種自然發展,兩次現代化是先后進行的。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如果在工業社會河段和知識社會河段之間發掘一條“人工運河”(現代化運河),文明之船沿著運河向知識社會航行,就相當于同時進行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
其四,綜合現代化過程的“聯動模型”。綜合現代化要求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完成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兩次轉型。一般而言,知識社會有三個來源:工業社會的部分繼承和發展、部分消除和“反向”、知識社會所需的知識和制度創新。
知識社會是對工業社會的部分繼承和發展,如民主化、世俗化和普及義務教育等。
知識社會是對工業社會的部分消除或“反向”,如分散的對集中化、非工業化對工業化、社區的對非社區的、有機的對機械的、文化多樣性對工業化趨同、環境友好對環境破壞等。知識社會有些方面是對傳統性的一種螺旋式“回歸”,如社區的、分散的、自然的等。
知識社會包括大量創新,如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
在工業社會形成過程中,可以對工業社會已經形成的部分,有選擇地進行部分消除和“反向”、部分繼承和發展,生成知識社會的要素,同時進行知識社會需要的知識和制度創新;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的形成將表現為一個連續過程。綜合現代化就像是一個“反應器”,它一邊解體農業社會生成工業社會,一邊解體工業社會生成知識社會,兩個轉變是聯動的。當然,這個“反應器”不是自動工作的,而是人為控制的;“反應器”的目標是建立知識社會。
其五,綜合現代化過程的有利因素。大致有五個方面的有利因素。
第一個方面,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吸取發達國家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的建設經驗,避免發達國家曾經出現的失誤,節省發達國家先行探索所花費的時間,省略可以省略的建設成本,降低社會轉型成本,把握好那些將被自我消除和“反向”的工業社會成分的發展節奏。
第二方面,可以利用地區不平衡性。如果全國為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期,那么,有些地區可能已進入成熟期或過渡期,其它為發展期或起步期。后兩類地區可以促進工業社會的部分自我消除和“反向”,轉變成知識社會的成分;前兩類地區可以直接采用知識社會的要素。在有些國家,有的地區處于第一次現代化,有些地區可能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第三方面,可以利用領域不平衡性。不同領域發展是不同步的。發展快的領域可以先轉變,發展慢的領域可以后轉變。不同領域的轉型時間可以不同,有些領域可以提前轉型。例如,在經濟領域,在工業化沒有達到“最大值”的時候,就可以進入非工業化時期等(圖2-51)。
第四方面,可以利用兩種社會的相容性。知識社會與工業社會的形成過程是部分兼容的,知識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所需創新可以部分同時進行。例如,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推動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全球化等,而不是在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后再進行。
第五方面,可以提前進行生態轉型。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先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后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在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壓力和生態成本上升;在第二次現代化過程,采用生態現代化原理,進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采用綠色發展模式,環境壓力和生態成本下降。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先污染后治理,環境壓力和生態成本先升后降。發展中國家在綜合現代化階段,可以采用生態現代化原理和綠色發展模式,走綠色工業化和綠色城市化的發展道路,降低現代化過程的環境壓力和生態成本(圖2-52)。雖然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壓力和生態成本也會先升后降,但它們的數值有可能小于發達國家。
其六,綜合現代化過程的風險性。綜合現代化是一種探索。既然是探索,就會有成功和失敗,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相對而言,綜合現代化的風險比第二次現代化和第一次現代化要大一些,因為前者是人為的選擇,后兩者是自然的發展。綜合現代化的風險,有些是認識問題導致的,有些是操作失誤的結果。加強風險管理,增加對風險的認識和心理承受能力,把風險的副作用控制在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內。對于希望在有限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綜合現代化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徑,如果不是唯一途徑的話。
(3)綜合現代化的結果
綜合現代化的結果可以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角度分析。
從國內角度看,綜合現代化的結果是:國家水平提高,文明結構變化;其中,農業文明比例下降,工業文明先升后降,知識文明和生態文明持續上升,但農業文明并沒有消失;第一現代性比例從上升到下降,第二現代性比例上升,部分傳統價值持續存在并發揮作用;最終結果是第二現代性、特色性和副作用的形成。
從國際角度看,綜合現代化的結果是追趕和達到現代化的未來世界先進水平。
綜合現代化的國家目標是:提高國家現代化水平,追趕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4)綜合現代化的動力
第三章關于現代化一般理論的動力分析,同樣適用于綜合現代化。
綜合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包括創新、競爭、適應、交流、技術、制度、國家利益和市場需求等,其中,國家利益和國際追趕有可能發揮主導作用。
綜合現代化的動力原理包括創新驅動、三新驅動、雙輪驅動、雙軸聯動、聯合作用、四步超循環、三類文明復合互動、創新擴散、創新溢出和競爭驅動等(表2-16)。
一般而言,綜合現代化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現代化阻力、現代化慣性和前沿吸引力。現代化阻力是現代化的各種障礙因素。現代化慣性是第一次現代化的慣性作用。前沿吸引力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前沿吸引力。它們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綜合現代化的路徑和內容。這個現象簡稱三要素模型(圖2-53)。簡單地說,現代化阻力、現代化慣性和現代化前沿吸引力的聯合作用,決定了綜合現代化的路徑;它們既影響綜合現代化的內容和發展速率,也影響它的結果和成功概率。
可以預計,在21世紀,第二次現代化的前沿吸引力會擴大,第一次現代化的慣性始終存在,現代化的阻力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有不同表現,進入綜合現代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會增加,綜合現代化的路徑具有多樣性。在21世紀某個時間,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都有可能采用綜合現代化路徑。那時候的所有國家,或者處于第二次現代化,或者處于綜合現代化。
(5)綜合現代化的模式
綜合現代化具有路徑和模式的多樣性,大約有20多種要素組合模式(表2-17)。它既具有路徑依賴性,受傳統、客觀條件和國際環境的影響;也具有起點依賴性,受國家現代化的階段和水平的影響。綜合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受到現代化阻力、現代化慣性和現代化前沿吸引力三個要素的共同作用(圖2-53)。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間啟動綜合現代化,需要不同的路徑和模式。
首先,發展路徑創新。綜合現代化的“運河模型”要求,根據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的基本原理,結合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經濟地理條件,開辟一條適合國家發展的現代化運河,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的第二次現代化水平。不同國家和地區應該有不同運河。
其次,發展模式創新。綜合現代化的“聯動模型”要求,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現代化發展階段,需要建立與自己發展路徑相適應的發展新模式,并隨著現代化水平提高和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調整發展模式。打破舊模式,建立新模式,推動發展模式的快速新陳代謝,逐步逼近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水平。
其三,戰略管理。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水平是變化的,綜合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必然是變化的。所以,綜合現代化的發展路徑、發展模式和戰略目標,都必須與時俱進。這就需要對自己的發展戰略實施動態的戰略管理。
一般而言,在綜合現代化的第一階段,是四元結構和兩次轉型聯動模式;在第二階段,是三元結構和連續轉型模式;在第三階段,是全面知識化;傳統性長期存在和發揮一定作用。
(6)綜合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
綜合現代化理論只適用于采用綜合現代化路徑的發展中國家,不適用于其他國家。
綜合現代化既不同于第一次現代化,又不同于第二次現代化,但以兩次現代化為基礎或參照。每一個國家的綜合現代化道路和模式都有自己的特點,簡單模仿難以成功。沒有長期的、艱苦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創新,就不可能有綜合現代化的勝利果實。
綜合現代化是一個迅速變化的過程,它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伴隨著痛苦、挫折、犧牲和人們不希望看到的副產品。綜合現代化拒絕浪漫主義、空想主義和理想主義,它需要思想和實干。綜合現代化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改變和權利的再分配,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損。這就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對犧牲者給予補償,對貢獻者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