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1)世界現代化的定義
世界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世界層面的現代化。
世界現代化的內涵:世界現代化是一種人類文明變化和國際分化,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形成、發展、轉型和國際互動的前沿過程,是人類現代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替進行的復合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國際分化和國際體系變化。
世界現代化的外延:世界現代化包括世界整體的現代化、世界六個領域的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的時空分布變化,包括世界行為、結構、制度和觀念的現代化,包括人類文明的世界前沿和達到世界前沿的行為和過程等。
一般而言,世界現代化是以國家為基本單元進行的。世界層面的現代化是一個用于科學研究的概念,而不是現代化建設的操作單元。迄今為止,沒有具有“國家政府”功能的“世界政府”。雖然“聯合國”具有一些“世界政府”的要素,但不具備“世界政府”的完整職能。
世界層面的現代化不是現代化的“獨立單元”,而是一個分析層次。世界現代化與國家和國際現代化有關。一般而言,世界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國際環境,國家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國家現代化與國際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國際現代化(圖2-55)。
(2)世界現代化的過程
世界現代化是一個復雜和長期的過程。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的前沿軌跡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個階段。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它遵循10個基本原則(表2-44)。
(3)世界現代化的結果
世界現代化的結果包括現代性、多樣性和副作用的形成和擴散,包括勞動生產率和生活質量提高、社會進步、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生態變化和人類全面發展,包括國際收入差距擴大,國際分化和國際體系變化等。
在1760~1970年期間,世界現代化的結果是第一現代性和多樣性的形成和擴散,國家分化成傳統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等;副作用包括環境污染等,部分傳統價值持續存在并發揮作用。
1970年以來,世界現代化的結果是第一現代性、第二現代性和多樣性的形成和擴散,國家分化成傳統國家、工業化國家和信息化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等;副作用包括網絡犯罪等,部分傳統價值持續存在并發揮作用。
國際體系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1760年以來,進入和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增加。1970年以來,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和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增加,傳統國家減少。
國際體系的水平結構基本穩定。在過去300年里,發達國家的比例低于20%,發展中國家的比例高于80%;100年里發達國家保持發達水平的概率約為90%左右,發達國家降級的概率約為10%左右;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5%。
(4)世界現代化的動力
世界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包括微觀層次和宏觀層次的動力因素。微觀層次的動力因素包括創新、競爭、適應和交流等,宏觀層次的動力因素包括國家現代化和國際競爭等。國際競爭是四組國家的不對稱國際博弈,國家競爭力大小,與歷史條件、現實水平、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博弈能力、路徑選擇和國際體系等緊密相關。它的動力機制可以參考現代化的動力機制(表2-16)。
第一次現代化的國際競爭很多是不平等的競爭,第二次現代化的國際競爭很多是不對稱的競爭。21世紀四組國家的國際競爭是不對稱的國際博弈。
(5)世界現代化的模式
世界現代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模式。在1760~1970年期間,世界現代化是第一次現代化模式。1970年以來,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國家不斷增加,處于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從增加到減少;世界現代化是一種混合模式,包括兩次現代化。
由于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和處于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是各自獨立的,它們之間沒有協調機制,所以,不能說世界現代化是一種綜合現代化。綜合現代化要求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國際競爭沒有標準模式,沒有最佳模式,需要理性選擇,有路徑依賴性。
國際體系的變化具有結構穩定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相對穩定。
(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1》 何傳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