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著自己購買的小轎車上班去
翻看著婚紗照,小兩口偶爾的對視中,充滿著甜蜜。
嵩山下,黃淮濱,莽莽中原,當代河之南,有文化名片曰《大河報》,倡導、擅長、踐行講真故事,講好故事,講正能量故事,凡19余載。尤近年,大河報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一串串好故事,見于一個個好欄目中,如“河南好人”,如“小巷總理”,如“80后,GO!”,如“他生活,我世界”……
萬里寫入襟懷間。昨天的故事結了果,今天的故事又成行。
希望的田野上,大塊頭之中國,于和平發展之途,正闊步行進,奔向偉大復興之中國夢。攜手前行中,又有多少精彩故事,待說與眾人聽——即日起,《大河報》隆重推出“行進中國——中原故事·都市追夢人”大型系列報道。現在,我們就開講吧——
核心提示|12月13日,早上7點。冬日的鄭州,整個城市還未完全蘇醒。
孫利民洗漱完畢,輕輕吻了吻新婚的嬌妻,穿上工裝,開著車,上班而去。
他,出生在豫東鄉下,初中時曾因“腦子笨”輟學;他,說話羞澀、個頭不高,又干不動田間重活,曾被同村人嘲笑“長大連媳婦兒都娶不著”。帶著一股子倔勁兒,他從農村老家外出打工,如今幾年過去,他已在鄭州買車買房,還娶了個俊俏的媳婦兒。
他,只是數以萬計在鄭州奮斗、打拼的“外鄉”青年人中的一員。
﹃笨鳥﹄輟學
初二輟學,只因覺得自己笨
2003年的那個夏天,扶溝縣江村鎮,天氣燥熱。少年利民的心情,像極了當時的天氣,煩躁不安。
在床上輾轉反側了幾個晚上后,他做了一個至今難忘的決定。
“爸,我不想上學了,腦子笨,學不會。”當時,利民才15歲,在離家不遠的一所中學讀初二。
這個決定,讓家人很吃驚。父母雖都是土生土長的莊稼人,沒啥文化,但聽說兒子要輟學,兩位老人還是不停地勸:“不上學,你干啥,回來種地?”
其實,利民要輟學是因自尊心受傷了:他讀初二時,比他還小兩歲的妹妹初中都快畢業了。
干不好農活,那就出去闖一闖
為讓兒子體驗干農活的不易,父親孫建國先讓他去搬麥袋子。正常情況下,一袋麥子100多斤,但他連70多斤的麥袋子都扛不動;給地里的莊稼澆水,扁擔怎么也挑不起來。
“干不了農活,就出去干其他活。”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利民決定到外面闖蕩,“就不信還能餓死。”他跟著親戚來到鄭州,生平第一次走出扶溝。
在鄭州的仨月里,他在鴕鳥園牽馬,供游客拍照,每月只能掙300元錢,“當時壓根就沒想過,有一天能在鄭州買車、買房”。
﹃菜鳥﹄帶徒
知識很重要,那就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學吧
在鴕鳥園待了仨月后,利民才醒悟:“沒文化,到哪都被人瞧不起”。
于是,他鼓起勇氣跟家人說:“我要去技校學點東西。”
當時,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幾畝地,一年的收成,也就幾千元錢。
父親孫建國東拼西湊,還是給兒子備齊了上技校的學費。
利民在技校學的是“銑床”,書上的表格、圖形,對初中都沒上完的他來說,簡直像“天書”,學起來很吃力。為進步快些,他自費買了不少專業書。這一學,就是兩年。
2006年,一家超大型企業來技校招人,利民沒考上,隨后又用功復習了倆月,“每晚躺在床上,腦子里想的都是咋畫圖紙”。努力終于有了回報,他獲得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
一路“傻”下去,學徒變成了技術骨干
進廠后,新招的工人都要被派到山西一個培訓基地學習,“培訓就是為考驗工人的忍耐力”。基地里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早上六點多就要起來跑步,然后是大半天的體能訓練,還要加班加點學習模具操作技術,“每天只能睡5個小時”。
很多同齡人受不了基地的高強度培訓,只待了兩三天就當了“逃兵”。利民倔,一直堅持到培訓結束。
隨后,他被分配到深圳總廠,從一個小學徒,慢慢成為技術骨干,工資也從每月2000多元,漲到了6000多元。
為把技術練熟,他還經常義務加班,有時累到連飯都不想吃,幾年間幾乎沒請過假,有同事開玩笑說他是“傻子”,像電視劇中的“許三多”。
慢慢地,廠里很多機器壞了都要他修。最多時,手下學徒多達幾十人,其中不少人都比他年紀大,同廠的一些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工資還沒他高。
據說,他的“傳奇”經歷,還是媳婦兒樂意從女友“轉正”的動力呢。(記者 王悅生 文 洪波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