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10月17日是中國首個“扶貧日”。當日,四川雅安市舉行“雅安正能量”線上推廣活動,旨在推介獼猴桃這一雅安地震災區的特色農產品。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為雅安災后產業重建創造更多機會,也為借助互聯網、電子商務開展農村產業扶貧做進一步的模式探索。”活動發起人、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王軍說。
同日,全國工商聯西部光彩幫扶基金在京接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2000萬元捐款,并簽約4個扶貧項目,將惠及西藏、甘肅、貴州等省份貧困地區的民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個人正在加入扶貧事業。有專家指出,中國的扶貧事業正在吸收各方面資源,從而更為精準、有效地扶貧濟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扶貧開發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0年,參考國際扶貧標準,共減少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但消除貧困不可能一蹴而就。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向德平表示,貧困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應該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消除貧困的陣營中。所謂“社會扶貧”就是要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大寨鄉清水嶺村村支書馬生發最近忙得不可開交,村子里有20多頭母牛懷上牛犢,這意味著又有20戶村民要添“家產”。
甘肅伊山伊水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正在清水嶺村實施“母牛滾動發展”項目。中心把母牛贈給特困戶,第一年生的小牛犢送給貧困戶,以此類推,最后生下的小牛犢送給條件稍好的農戶,從而使整村收益。“牛可以產生直接經濟效益,還可以用來抵押貸款,將資金用于其他發展。”馬生發說。
這一項目也是多個社會力量合作的結果。伊山伊水發展中心理事長、蘭州大學教授丁文廣說,中心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壹基金等10多家機構合作,累計實施項目100多個,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主要用于貧困農村災后重建、沼氣建設等。
擺在中國國有林場面前的扶貧任務也很艱巨。據統計,2013年國有林場職工年人均收入1.8萬元,僅是全國城鎮職工年人均收入的35.5%;有約三成在職職工還沒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
“中國林業系統將深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加大幫扶支持力度,加快國有林場脫貧步伐。”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陳述賢17日在重慶南川區舉行的全國國有林場幫扶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如此表示。
作為中國扶貧富民重要領域,旅游扶貧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17日,國家旅游局宣布將以每年1000名的規模,對全國6000多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進行輪訓。
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努力使鄉村旅游重點村實現旅游年經營收入超過100萬元,每年直接拉動1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間接拉動5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專家分析稱,政府扶貧模式在資金、推動力、覆蓋面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社會組織則以靈活、專業等優勢彌補政府的不足。多元化的扶貧路徑,將讓扶貧事業的資金、渠道和力量得以進一步壯大。(采寫:董小紅、黃文新、陶冶、錢春弦、羅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