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人民網3月19日訊(記者 史雅喬),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有效的扶貧方式和一種金融創新,在中國經歷了十多年的實驗、示范和推廣過程。最初一批從事小額信貸實驗的國內小額信貸機構大部分都是NGO機構,它們的出現對于長期得不到金融服務的貧困農戶來說,可謂久旱逢雨。但受制于資金瓶頸,這些機構因始終無法實現規模化發展而生存艱難。貧困地區巨大的小額信貸資金需求遠未得到滿足。
2009年,宜信公司創辦的宜農貸(www.yinongdai.com)公益理財助農平臺正式上線。宜農貸平臺通過和貧困地區的公益性小貸機構合作,通過互聯網,將需要借款農戶的照片、借款用途及信用狀況等資料上傳至宜農貸網站。在平臺另一端,有愛心、有富余資金的出借人,會直接選擇希望幫扶的農戶出借。這一公益創新,為中國的小額信貸扶貧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宜農貸”模式。
鹽池的“婦女貸款”
3月6日,由宜農貸公益平臺上的愛心出借人、媒體記者等組成的“宜農萬里行”團隊一行14人抵達了鹽池火車站。新修的火車站是小城里的氣派建筑,但這里只經停5趟過路車。
鹽池地處黃土高原東部,干旱少雨,土地多為鹽堿地或荒漠,常年風沙,自然條件惡劣。雖然這里出產馳名中外的灘羊,但經濟發展一直滯后,人均收入僅4000余元。擺脫貧困始終是這里發展的要務。
縣城鮮有外來人口 “萬里行”一行人顯得很扎眼。出租車司機好奇的詢問我們來做什么的。“我們是做公益的,你知道縣里有個專門給農民做小額貸款的公司嗎?”我們說。 “你說的是“婦女貸款”吧?知道,這邊農村很多人都借。”司機回答說。他口中的“婦女貸款”正是由我們要去拜訪的宜農貸合作機構——寧夏惠民小額信貸有限公司運作的項目。它在當地的知曉度讓我們很驚訝。
寧夏惠民小額貸款公司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鹽池縣小額信貸服務中心,后為擺脫資質等可持續發展瓶頸,主要由三家NGO組織(香港嘉道理基金會、愛德基金會、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和另外兩家企業共同出資,在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轉制成為小貸公司。但轉制并未改變其公益性小額貸款的屬性,顯著特點是,寧夏惠民提供的貸款只貸給農民,平均額度在2萬元左右,利息也顯著低于商業性小貸公司。收益除覆蓋高昂的運營成本外,結余部分也主要投入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舉個例子,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1億資金可能只做一、二十筆業務,我們要做近萬筆。我們的成本和收益差異巨大。”寧夏惠民負責人龍治普主任說。
即使轉制成了小額貸款公司,說起小額扶貧貸款發展的困難,龍主任提到最多的還是“缺錢”,“有需求的農戶太多了,但現有的資金量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鹽池的業務發展起來了,很多農戶都受了益。但我們還想向更窮的同心、固原發展。但是資金太緊缺了”。惠民小貸的困境也代表了公益性小貸行業的普遍狀態——資金瓶頸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宜農貸平臺為公益性小貸機構以及他們服務的貧困農戶打開了一個新的資金渠道。目前,通過宜農貸平臺提供的資金已經成為了惠民小額貸款公司除寧夏國開行開發性貸款以外的第二大資金來源,而且平臺提供的資金成本遠遠低于其它融資方式,僅為3%(愛心出借人和平臺分別象征性的收取2%和1%)。
宜農貸和惠民公司的合作方式是,由惠民公司從借款農戶中,選擇符合宜農貸幫扶目標的借款農戶,由村級信貸員對其進行信用審查。對于符合條件的借款農戶,在征得農戶同意并簽署相關協議后,會將農戶照片及借款資料提交至宜農貸平臺。由于農戶借款都是投入到養羊、種植等生產經營項目,有很強的時效性。而宜農貸平臺向愛心出借人的籌款需要一個周期。為滿足農戶的借款的時效需求,對于符合條件的借款農戶,機構會將借款先行提供給農戶。在宜農貸平臺上籌款完成后,再將出借資金提供給機構。這一從實際出發的創新做法,既滿足了農戶的快速借款需求,又大大加強了機構資金的使用效率。
確保借款人的資金安全是宜農貸公益平臺工作的重中之重。平臺的風險控制,首要是嚴格選擇合作機構。宜農貸合作的機構,首先必須保證公益性;其次要有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和完善的治理結構,還要有可追溯的良好運營歷史。對借款農戶的信用審核,一般采用“五戶聯保”模式。具體做法是,五戶有借款需求的農戶結成一個聯保小組,互相承擔連帶責任。依靠鄉土和人情維系中國農村社會普遍具有很強的內聚力,鄉鄰之間深入了解、互相依賴。五戶聯保模式可以天然的將信用不好的人排除在外。比如,哪個村民不務正業,或有賭博之類的惡習,是無法找到其它村民一起聯保的。而村級信貸員本身就是本鄉甚至本村人,對于區域內借款農戶的情況非常了解,這也充分保證了信用審核的有效性。截至目前,通過宜農貸平臺完成的借款總額已近3500萬元,還款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