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介紹情況 中國網 董德
中國網9月20日訊 20日上午,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六大以來,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民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圓滿完成了南方低溫雨雪冰凍、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災害的應急救助和災后恢復重建任務。中國網現場直播
李立國介紹說,自然災害救助步入法制化軌道。2010年國務院發布《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對災害救助作了全面規范。2005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2011年進行了修訂;各級政府相應制定了應急預案和相關配套制度。成立了國家減災委,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救災應急體系和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
他還表示,救災補助項目正在不斷完善。新增旱災救助,人均60元;新增過渡性生活救助,國家啟動三級或四級救災應急響應的每人每天補助10元、國家啟動一級或二級救災應急響應的每人每天再增加1斤糧,救助期限為3個月;新增遇難人員家庭撫慰、“三孤”人員安置項目,將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公路、鐵路滯留人員納入救助范圍,年均救助受災群眾9000多萬人次。
其中,救災補助標準大幅提高。因災倒房重建補助標準由2002年的300元/間提高到2011年的1萬元/戶,高寒寒冷地區提高到1.4萬元/戶,有的省份提高到了2萬元/戶;受災群眾冬令、春荒期間人均口糧補助標準由2002年的30元提高至2011年的90元。中央自然災害生活救助專項轉移支付從2002年的24.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86.4億元。
減災救災裝備水平和保障能力切實增強。建設了18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加強了地方各級救災物資儲備設施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完善各類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和預警預報系統,基本實現災害發生后24小時內受災群眾得到初步救助。災害信息員發展到63萬余人。將5月12日設立為國家“防災減災日”,廣泛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