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臨床癥狀
輕證者多為飼養不當所引起的消化不良,病犢全身癥狀不明顯。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尿量減少,頻頻排淡黃色、灰黃色、粥樣或水樣便,臭味不大或有酸臭味。腹部、肛門周圍跟骨上方被稀便污染。
重癥者多為炎性感染。一般有較重的全身癥狀,食欲大減或廢絕,輕度腹痛,排腥臭或腐敗臭味的粥樣或水樣糞便,甚至混有黏液,血液,腸黏膜。
二、治療
1.細菌性腹瀉。選用廣譜抗生素做首選治療藥物:速諾、喹諾酮類、慶大霉素、磺胺類藥物等,配合使用維生素B1、維生素C、解熱鎮痛藥(安乃近、安痛定)以及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等,腹瀉脫水的可根據脫水情況,補充電解質溶液:葡萄糖、鹽水、葡萄糖酸鈣、碳酸氫鈉等,糾正低血糖、代謝性酸中毒。
2.病毒性腹瀉。一般采取防繼發感染的綜合治療,進行抗生素治療,在不能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種類時,根據病情及時補液補糖,控制病勢,調整代謝性的酸中毒、高血鉀、低血糖,防止脫水、休克。可采用一些抗病毒類藥物。
3.消化不良性腹瀉。原則是健胃整腸、消炎,防止繼發感染和脫水。可采用乳酶生、酵母片等做輔助治療。
三、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加強妊娠后期母牛的飼養管理,缺硒地區在妊娠后期,即產前21天左右注射亞硒酸鈉一維生素E。
2.加強接產人員的技術操作管理,接產時的衛生、加強飼喂環境、工具和飼養環境的定期消毒,以預防為主。犢牛的生活環境應清潔、干燥寬敞、陽光充足,冬暖夏涼
3.出生后的犢牛在0.5小時內喂給初乳,初乳要求是2-3胎母牛的優質初乳,可用冰箱保存,喂時熱浴至35-38℃,喂量在1.75千克左右,以使犢牛盡早獲得母源抗體。
4.堅持“四定”。即定溫、定時、定量、定飼養員。乳溫恒定,不能忽高忽低;喂乳時間固定,不能忽早忽晚;喂量固定,不能忽多忽少;要選有經驗的飼養員管理犢牛,固定人員,責任心要強,不能隨時更換。應做到“四勤”,即勤打掃、勤墊草、勤觀察、勤消毒。
5.飼喂發酵初乳,發酵初乳制作時要根據季節溫度的變化而調整發酵時間,冬季可加長時間,夏季縮短時間。發酵好的初乳在飼喂前一定要調整pH,可使用小蘇打。
6.保證飲乳質量,嚴禁飼喂劣質代乳品及發酵變質的腐敗牛奶。
7.有傳染病史的牛場,可選用特異性疫苗作預防性注射,治療時可選用特異性抗體配合治療。規模奶牛場可根據需要,定期做防治疾病的預防性免疫措施。
8.冬季保暖,夏季防暑。
(據農業部網站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