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自去年5月適度開放以來,已虧損368萬元——
2009年6月,綿陽市成立了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指揮部先后在北川老縣城遺址周圍構筑了大量保護性工程,有力地阻擋了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對遺址的沖擊,為保護遺址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
老縣城地震遺址自去年5月15日對社會公眾適度開放以來,實行“限時限量、預約參觀”,接待游客數量不斷攀升,從最初的每天限定1000人,增加到現在平均每天1600多人。
然而,隨著參觀和祭奠的人數不斷增加,遺址保護面臨巨大壓力。“遺址適度開放的相關經費沒有落實,我們現在是從銀行貸款來進行適度開放,經過一年運營,一算賬,虧損了368萬元,平均每天虧損1萬元。”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何破解老縣城保護面臨的困境仍是一道待解之題——
破解:走景區市場化道路
“為保證公眾在老縣城遺址內正常有序參觀,指揮部招聘了幾十名保安、清潔工、講解員和其他工作人員。”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工作地點的特殊性,招聘人員的工資待遇普遍要高于其他地方。而這部分人員的工資,并沒有納入財政預算。
另一方面,擂鼓接待中心開放以來,先后購進了大巴、建設了公共廁所、增添了安全圍欄、布設了監控等輔助設施,遺址的可進入性大大增強,但這些項目并不在災后重建項目之列。遺址對外開放已入不敷出,長此以往,將難以為繼。
遺址將要長期保護下去,這筆資金又從何而來?“市場化或許是實現良性運營的一條長久的出路。”駐綿全國人大代表王瑜表示,可以借鑒麗江模式,收取一定的遺址保護費。而現在收取遺址保護費面臨著法律瓶頸。北川縣物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老縣城遺址不是合法的收費主體,因此物價部門無法批復。
6月29日,記者在指揮部辦公板房區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將“創建4A級景區辦公室”的牌子釘在一間辦公室的大門上。創建成功后,將為景區的市場化之路掃清障礙,為遺址的長久保護開辟更多的道路。
“地震遺址的市場化與其他景區有著根本不同。”王瑜介紹,地震遺址拿到景區牌照后,可以考慮收取一定的遺址保護費,一部分用于遺址的日常管理與維護,節余部分則設立一個公益基金,用于對在地震中致殘等人群的救助,確保收入的公益性。
記者在北川新縣城爾瑪小區隨機采訪了10位原老縣城居民,他們都一致支持設立公益基金這一建議,“但前提是,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資金監管制度,確保資金支出的公開透明。”
相關專家表示,必須盡快探索建立遺址保護長遠機制,早日將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和北川地震紀念館建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地。
呼吁:盡快申請項目和資金
截至目前,指揮部已完成老縣城周邊地質災害治理、震損建筑加固及相關應急工程,正實施北川地震紀念館主體工程、任家坪集鎮安居房、市政道路和排水工程、唐家山堰塞湖左岸泄洪洞工程及老縣城防洪堤工程。
記者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內看到,許多建筑被撕裂得齜牙咧嘴,處于日曬雨淋中,鋼筋長期裸露,加速了銹蝕。一旦建筑的 “筋骨”斷裂,建筑物就會轟然倒下。
唐家山堰塞湖大壩至北川老縣城約5公里的山體在地震中遭受嚴重“內傷”,一遇大雨,湔江兩岸的多條山溝洪水裹挾著泥石流奔涌而至,致使該段河床被抬高了10米左右,老縣城河道水位明顯抬升,遺址防洪能力已降至2—5年一遇。“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遺址將被洪水、泥石流沖刷掩埋。”同濟大學專家組發出警告。
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遺址保護面臨的最大難題在于,唐家山堰塞湖大壩至遺址區域的河道和兩邊山體治理并沒有相應的項目支撐和資金來源,“我們迫切需要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
早在今年3月,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向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共同提交提案,懇請及時落實項目和資金,保護北川老縣城遺址。
代表們建議,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等部門組織地災治理、水利方面的專家全面評估唐家山堰塞湖、堰塞壩至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域湔江河道兩岸山體存在的安全隱患,審定綜合治理方案,將治理工程列入相關規劃,落實資金并盡快組織實施。
□鄒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