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長江地區不少水利設施老化
這種極端天氣現象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流域生態保護與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一是流域水資源調控難度較大,需要統籌解決。資料顯示,長江流域已建水庫4萬多座,已建和在建水電站2400多座。這些水庫和電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區域,管理部門各不相同。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設施老化。湖北陽新縣水利局副局長劉道榮說:“全縣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庫、小涵閘等小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來了,發揮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強降水來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滿負荷蓄水,帶病運行的小水庫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江西省山江湖辦副主任鄢幫有分析說,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為生態屏障的流域植被質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他說,一些省份的森林覆蓋率比較高,但主要是馬尾松,樹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
- 對話
“三峽對長江降水影響微不足道”
昨日,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三峽集團合作出版的《中國環境流研究與實踐》正式發布。發布會上,該書主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副院長陳進就一些熱點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建三峽時很多人未意識到環境因素”
新京報:一些人認為,三峽大壩攔截了長江,而“環境流”要求有一個健康生態環境的水流體制,這兩者是否矛盾?
陳進:(這兩者)并沒有矛盾。三峽大壩對水文過程的改變是比較輕微的,汛期時就是一條河,來多少水放多少水,枯水期時水放多一點。但三峽的防洪效益、發電效益是很巨大的,三峽并非對環境沒有影響,但可通過優化調度盡量減少影響。
新京報:三峽最初建設時并不具備生態保護功能,現在如何改進?
陳進:最初建三峽時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環境因素,現在,這個意識越來越強。未來,我們甚至寧可少發點電,讓環境更優良一點。現在,三峽正在開展水庫優化調度方案研究,會研究中下游生態環境保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