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四川面對洪災轉移百萬群眾 創災難成功避險奇跡

2010年08月31日11:23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洪災 地質災害 汶川 山洪泥石流 洪水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四川災區在浴火重生之際又遭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災害襲擊。兩年前那場強大的地震,搖松了山體,震碎了巖層,制造出1.3萬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如同一把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高懸掛在龍門山連綿數百里的群山溝壑之上。據專家估計,未來10年地震災區都將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區和強發區。但是,曾經的災難給予了這里的人們智慧和勇氣,面對自然災害,堅強的四川人民及時總結抗擊特大地震災害的成功經驗,構筑起一個高效的地質災害應急避險體系,用科學的方法減少對生命的傷害。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在全省范圍展開了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制定轉移避險預案,層層落實監測防范責任,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地質災害聯防預警機制,在各地廣泛開展應急避險演練。嚴密的隱患排查、及早的預警監測、全民參與的群測群防等機制,共同筑起一道堅固的生命守衛長城,為群眾贏得了“救命時間”,為轉移鋪就了“救命路線”。

在清平鄉所在的綿竹市,是汶川大地震十個極重災區之一。早在今年4月,綿竹就要求對全市34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安排專人監測,下雨天24小時守候。他們還建立了災害物資儲備制度,儲備了足夠受災群眾生活一至兩個月的大米、糧、油、棉衣、棉被和礦泉水,全市重建的每一所學校、醫院、敬老院、鄉鎮政府等單位,都有承載應急避險的能力,18支300余人的專業救援隊伍隨時準備實施應急救援。更重要的是,在暴雨季節來臨之前,清平鄉等重點災害隱患點,從村至組,不分老少,所有人都參加了兩次緊急撤離演練。

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泥石流災害,面對130年一遇的大洪水,安全轉移近百萬人,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應對自然災害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大難中成長,大地震后的四川空前強化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形成了應對重大突發災難更有效、更快速、更科學、更人性的決策、反應機制

四川災區百廢待興,重建工作千頭萬緒,為什么能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全省建起了嚴密的地質隱患排查機制、及早的預警監測機制、全民參與的群測群防機制、切實可行的臨災預案,構筑起一張高效的地質災害應急避險網絡。采訪中,記者試圖尋找答案。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災區更是出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萬余處。專家估計,影響將持續10年左右。

面對這么多的次生災害威脅,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傷痛的四川人民,把守衛生命的理念貫穿到了每一處重建細節。一切都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

作為極重災區之一的什邡市,地震之后即著手在全市范圍內普及防災知識,地處山區的5個鄉鎮專門培訓了300多名地質監測員,所有地質災害易發區都制定了詳盡的防災避災預案,每戶農戶手中都有一份地質災害預案,即避災避險“明白書”,上面清楚的劃分了危險區、警戒區和安全區,每個村民都要接受緊急轉移演練。

走進紅白鎮、鎣華鎮,走進每一個重建的鄉村,都可以在村子里最顯眼的位置看到一個高音喇叭。“小喇叭背后體現的是防災意識,辦法雖然‘土’一點,但是管用。”什邡市委書記李成金說。

8月13日的特大泥石流中,正是這些喇叭提前發出警報,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這種“以人為本”的重建理念,在四川已化為必然的政府責任和一種全民行動。在管理體系上,四川省橫向建立了國土、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預警機制,縱向完善了省、市、縣、鄉、村、社6級監測體系。在群眾參與上,從農村村組到城鎮社區,從工礦企業到施工工地,從學校醫院到機關單位,全民參與應急避險演練,建立起一個嚴密的群測群防網絡。

采訪中,大量的事例吿訴記者,在震后的四川大地,能否有效應對大災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衡量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危機處置能力建設,提高快速反應水平,構成這次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又一張防災避險網絡。

災害發生后,政府和社會的危機處置能力、快速反應水平、防災避險網絡決定著生存希望的大小。在此次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戰斗中,四川省展示了各級黨委、政府應對大災大難“執政能力”的空前提高。

清平鄉特大泥石流發生僅一小時,由13名消防官兵組成的救援力量就抵達交通中斷的“一把刀”懸崖,冒著危險搜尋疏散周圍群眾。

都江堰市龍池特大泥石流發生不到兩小時,由20臺發電車、20輛公交車、50臺消防車、數輛滿載食品的大卡車和15支醫療小分隊組成的救援隊伍,就開始向災區挺進。

汶川映秀鎮特大泥石流發生后數小時,在生命線中斷的情況下,9輛救護車和50多名醫務人員仍然及時趕到現場,緊急救治上百人。

在山洪泥石流災害所波及的9萬多平方公里面積內,救災應急機制如同一部精密機器高效運轉,數萬群眾在第一時間被轉移;學校、政府、體育館等被辟為臨時安置點,醫療、食品同步到位;專業人員進入災區進行詳細排查……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快速高效地進行著。

從汶川大地震到山洪泥石流災害,兩年多時間里,伴隨四川人民成長的不僅僅是勇氣和愛心,還有日益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四川正在形成全方位、高效率的災害應對體系。快速反應、科學處置的能力正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組織中廣泛形成。

面對巨災,沉著應對。這是8900萬四川人民成熟與進步的標志。不僅是應對,面臨不斷的災害侵襲,四川人民更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是大自然對人類發出的警示。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兩年前的一場特大地震,對四川省所在的長江上游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破壞,其中,四川重點林區林地損毀面積達493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下降0.5個百分點。從地圖上看去,以汶川大地震震中為中心,地震波輻射之處,汶川、綿竹、舟曲、隴南等地成為重災區,地震導致山體松動、巖層破碎,加上這些地區本身地質條件脆弱,又遭遇極端天氣,極易導致特大地質災害的集中爆發。

大自然的警鐘已經在不斷敲響,人們應該從災難中汲取更多的教訓了。面對災害的不斷侵襲,四川人民躬身自醒。他們意識到,熱愛自然,才是熱愛生命。

雖然重建任務繁重復雜,四川人民仍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重建兩年來,一棵棵樹木重新為山嶺披上綠裝,一道道堤壩為城鎮筑起防洪長城。截至今年4月底,四川省39個重災縣林業生態修復項目累計開工64個,占恢復重建項目總數的88.89%,完成林草植被恢復170余萬畝,修復林木種苗基地近12000畝。

汶川大地震不同程度地損壞了四川的2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對此,四川省決定從有限的重建資金中,擠出24億元用于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建設。

雖然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已經在大自然面前展示了人類史無前例的創造力,但毋庸諱言,我們或許永遠也不可能全面避免或制止自然災害的發生。然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在災前預警、災中救生和災后援助與重建中掌握更多的主動,從而把發生劫難的幾率降到最低,讓死神望而卻步。這就是我們對四川人民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的采訪后,形成的最真切感受。(記者金小明 叢峰 江毅)

   上一頁   1   2   3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