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5月31日清晨,王琴、王光妹、王光艷留守三姐妹寫在墻上的字“爸媽我們不想你”。
5月31日清晨,孩子們自己炒一點隔夜剩飯吃,再去上學
5月31日清晨5點,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擺龍村留守兒童王琴、王光妹、王光艷三姐妹起床了,她們像往常一樣準備去上學。
家里沒有電燈,三姐妹合住的房間黑乎乎的,只靠一只光線很暗的二級管臺燈照明。留守三姐妹跟著年邁的爺爺居住,長期以來她們過著艱辛的留守生活。
粗糙墻壁上孩子們的獎狀最搶眼
王琴告訴記者,她13歲,現是高坡鄉云頂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二妹叫王光妹,家人不知道她的準確出生日期,也在云頂小學上三年級;三妹王光艷,出生準確日期也沒人知道,在云頂小學上學前班。
今年年初,眼看在她們家里,搖搖欲墜的木結構房屋實在不能支撐下去了,向親友借錢改成了空心磚房,內外沒有粉刷水泥,更沒有白灰,因經濟困難,廚房墻體灰沙都沒用。但是,在這棟破爛不堪的房屋一角,幾張獎狀讓人眼睛一亮,獎狀上的名字是王琴,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三姐妹學習都很認真,成績都很優異。
思念成苦澀“爸媽我們不想你”
又一個六一兒童節到來,記者問孩子們想不想爸爸媽媽,三姐妹的話讓記者愣住了:“我們不想!”
跟隨三姐妹步行半個多小時,我們來到她們就讀的云頂小學。在云頂小學,留守兒童不少,但像王琴、王光妹、王光艷留守三姐妹這樣多年沒見到父母一眼,甚至連父母是什么模樣都十分模糊的學生還很少見。
只有在想念的時間,人們才去寫下思念的文字,但在校園墻上,不知道為何,孩子們用粉筆寫下令人深思的字:“爸媽我們不想你”。
父母的模樣在孩子的記憶里漸漸模糊
王琴告訴記者,爺爺說她兩歲半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如今上小學五年級13歲的她對父母是啥模樣都沒有一點點記憶。整整十年,王琴和年邁的爺爺留守在家鄉,祖孫倆相依為命。
“記不起是哪一年,也不曉得是哪一天,家里來了兩個小女孩,說是我的妹妹。”
“她們是村上外出打工的人幫助帶回來的。”王琴的爺爺王正文老人如此說。這個簡陋房屋里突然增加了一倍的人口。
時間一天天過去,七十多歲的王正文說,樹葉黃了又落,也記不清有好多次了,但仍沒看見兒子歸來,也沒收到打工兒子的一分錢。留守,漸漸變成了無盡頭的遙望。(貴州都市報記者 吳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