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受閱裝甲車在大霧中行進。當日,一年一度的共和國日游行和閱兵在濃霧彌漫的新德里舉行。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日本《追求》雙周刊5月4日一期(提前出版)文章】題:看準中國經濟增長局限 南亞盟主印度推行“富國強兵”(作者尚美學園大學研究主院教授堀本武功)
印度現在對中國采取了既接近又警惕的兩面態度。
2010年度印度對華貿易總額預計達到6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印度與中國形成了統一戰線,提出在限制時必須得到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援助。此外,兩國都不贊同歐美主導的世界秩序,力爭實現世界的多極化。
另一方面,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CSIS)2009年以“10年后的亞洲”為題,對美國、日本、印度等8個國家的有識之士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印度國內普遍認為中國是10年后“最大的威脅”,其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國家?!?/p>
由此可見,印度對中國是既踩油門,又踩剎車。
據說印度總理辛格去年10月訪日之際,曾向營直人首相面授對華外交的“機宜”,其列舉的對華外交秘訣有三點,分別是“深入研究”、“接觸”、 “足夠的耐心”。
印對華策略:從“兄弟”至到警惕
在上世紀50年代前半期,印度和中國曾經建立過可稱得上是“兄弟”的友好關系。然而,1959年西藏發生暴動,達賴喇嘛流亡到了印度,兩國的關系開始惡化,1962年最終發展成兩國間的邊境沖突。此外,在東西方冷戰時期,美國為了牽制蘇聯而向中國靠攏,印度則與蘇聯聯手。
印中關系得到改善始于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總理訪華和1991年12月李鵬總理訪印。
1988年底蘇聯瓦解已是大勢所趨,拉吉夫·甘地總理訪華象征著冷戰的結束,但實際上印度方面是心存焦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