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的中機鑄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一名工人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水玻璃鑄造廢砂再生利用自動化示范生產線上作業(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芒茫 攝
政績觀與幸福感的共振
GDP的確重要。但如果唯GDP馬首是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那么不但百姓的幸福感會大打折扣,而且將“罪在長久”。
新的政績觀,正在逐步形成。
作為全國首批確定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福建取消了多個限制開發區域的縣市區GDP考核,實行農業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貴州推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損害黨政干部問責、排污權有償使用等一系列舉措;河北取消了“大氣污染防治對全?。牵模杏绊懙姆治鰷y算”……
環境的改善,讓百姓有了實打實的幸福。
“就為了那霧霾,之前我無數次打消了回家工作的念頭。現在老家的空氣明顯好多啦,所以我就回來啦。在家門口工作,多美的事兒呀?!痹诩亦l河北石家莊市鹿泉區的德明古鎮當導游的薛莉璇開心地說。
外國朋友也給中國的環境打call:“很漂亮、很干凈、很舒服,我在這里找到了法國田園鄉村的感覺?!痹诟=ńóT市湖頭村,中國姑娘陳培的法國丈夫,用不太標準的漢語稱贊著?!罢婧茫@才是我最愛的家鄉啊。”陳培更是感慨萬千。
當民之所盼與政之所向指向了同一坐標,當官員政績觀與百姓幸福感形成了同頻共振,是民之大幸、國之大幸。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一條綠中尋金、以綠為底鍛金的生態產業鏈正在中國大地上鋪展。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融匯,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參與記者:林凱、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