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雨落江淮,濁浪滔天。在災區采訪,節奏像洪水激流般緊張。可就在不經意間,記者常常被一些平凡的故事打動。故事里的主人公們年齡不同,角色有別,處境各異,卻因直面艱險而展現了共同的精神氣質。與他們相處,總讓人內心多出一分勇氣和溫暖。洪水再大,終會退去。然而,因堅守、抗爭、搏斗而生的精神烙印,卻會長久刻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刻在民族的集體記憶里,恰如一棵不斷成長的大樹上穿越歲月的那一圈又一圈年輪。(本組稿件文字記者:吳曉凌、何雨欣、陳尚營、詹婷婷、楊玉華、肖磊濤、林暉、吳鍾昊、陸華東、朱國亮、周暢、張紫赟、朱青、汪奧娜)
張雯雅5歲,特別愛笑。在安徽桐城孔城初中的安置點里,她結交了新朋友,起初的恐懼和失落已經被笑臉所代替。一棵樹萌芽,第一輪年輪,來自感受世界第一次干濕交替、寒暑變遷。這個夏日,孩子們有了人生第一次有關洪災的記憶:看不懂爸爸媽媽的焦慮,而安置點里的新朋友都很有趣。也許,直到多年之后,成年的他們再次觸摸人生起步的年輪時,會真正讀懂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面對天災的態度:無論多么艱難兇險,始終頑強堅守。
上圖:7月7日,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鎮孔城初中受災群眾安置點“10后”的張雯雅面對記者鏡頭露出了笑容。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攝下圖:7月6日,江蘇無錫宜興官林鎮,3歲的王天賜在當地安置點之一官林鎮中心小學教室里和家長玩耍。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也許以“叛逆”和“自我”為標志,可是在15歲的葉淑婉身上,記者看到的卻是“投入”。洪災來了,聽說自己所在的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學成為臨時救災安置點,她立即報名返校,充當志愿者。扛米袋、搬箱子、給受災群眾跑腿……這些在家里很少干的重活,如今她卻習以為常。餓了啃口餅,累了坐地上歇口氣,只要看到安置點大爺大媽們安心,她就感到無比的快樂。葉淑婉說,盡管自己年齡小,能力有限,但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為受災群眾多做點事情,而自己得到的是心靈的洗禮。
7月10日,“00后”15歲的葉淑婉在水災發生后第一時間來到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學成為了一名志愿者,協助救災人員收發食品及物資(拼版圖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