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敬偉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產油國的“內戰”可能驅離歐佩克(OPEC)之前達成的口頭減產協議。
對此,高盛在10月31日的報告中稱,歐佩克實現產量配額缺乏進展以及產油國之間分歧日益嚴重,暗示著11月30日維也納會議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下降。高盛分析員在報告中強調,“如果OPEC無法達成令人信服的協議,支撐油價的基本面則被削弱,油價將跌至40美元/桶。
雖是一家之言,但卻相當客觀。在2014年6月全球油價出現跌跌不休之勢后,OPEC、非OPEC的傳統產油國和以頁巖油新技術產油國,主要是美國的市場戰就拉開了帷幕。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攜著以往價格戰的“任性”,不惜和頁巖油開展不減產的價格對碰戰。從一百多美元每桶的價格高位到二、三十美元的價格,這場產油國的“內戰”,導致傳統產油國多敗俱傷。可以說,OPEC國家和非OPEC的傳統產油國,被價格戰搞得傷痕累累、遍體鱗傷。美國雖有頁巖油井封井,但以低成本的優勢站穩了市場腳跟。
從2014年6月到今年的杭州G20峰會,再到今年OPEC的阿爾及利亞會議,OPEC內部以及OPEC和俄羅斯等產油國,開始就限產進行協商,并達成了口頭共識。這些產油國,經歷了兩年多市場的夢魘,才懂得了抱團取暖提振原油市場價格的意義。盡管如此,口頭協議要變成文字協議,最終再落實到市場上,還有漫長的距離。10月29日的OPEC維也納會議,OPEC內部又遭遇到了來自兩伊(伊朗、伊拉克)要求豁免的提議。OPEC內部難達共識,其他產油國自然也會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兩天磋商之后,維也納會議在限產方面在此“放鴿子”。產油國將于本月25-26日再次磋商。協議成空,油市迅速做出反應,亞市早盤,美國WTI油價盤中跌至一個月新低。
正如高盛所預測的,月底的磋商會議未必一定能達成共識。歸根結底,還是產油國內部的利益訴求不一致所致。沙特、俄羅斯等雖然一個是OPEC國家,一個不屬于OPEC,但兩年多的價格戰,已經讓其苦不堪言。沙特是個靠油吃飯的國家,雖然抵抗低油價壓力的能力較強。但本次價格戰,和以往不同,沙特面對的不是其他的產油國,而是用新技術低成本作為利器的美國。在頁巖油的低價沖擊下,沙特的不減產最終證明只是“口水”。加之節能減排和利用清潔能源成為全球共識,后危機時代的陰霾難消,又使包括原油價格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不限產帶來的原油過剩,使原油價格只能在低位徘徊。
沙特的王位繼承,也引發了這個王國的基礎不穩。低油價帶來的財政赤字,必然會引發政治層面的波動。作為OPEC高調不減產的宣示者,最后反而騎虎難下。
俄羅斯則遭遇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和敘利亞內戰兩場“外患”,導致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關系惡化。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的數輪經濟制裁,使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石油價格的低迷,則使俄羅斯財政雪上加霜,并導致盧布貶值和金融危機。不過,由于俄羅斯在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數次金融危機,這個國家的忍耐力相比沙特要強多了。
同樣的糟糕處境還有委內瑞拉和巴西。前者經濟幾近崩盤,馬杜羅總統正遭遇彈劾危機。巴西的羅塞夫總統已經被趕下臺。這兩國政治動蕩,雖然不是原油價格低迷惹得禍,但是沒有高油價的滋潤,這兩國財政赤字加大引發政治動蕩卻是不爭事實。
作為OPEC成員,兩伊--伊朗和伊拉克也有自己的想法。伊朗經受多年的禁運制裁,當前的原油價格低迷有利于其奪回失去的市場。伊拉克因為連年戰亂也喪失了原油的市場份額,對于限產積極性也不高。這正是兩伊要求限產豁免權的主因。但是OPEC的價格戰,本身就是產油國基于自身利益的“內戰”。產油國會給予兩伊豁免權嗎?
不可能。OPEC只是產油國的利益組合--當然也包括其他產油國。但是本輪油市的低迷,卻是產油國內訌造成的。在此情勢下,產油國不可能給少數產油國背書。何況,沙特和伊朗兩個中東產油國還存在著宗教矛盾和地緣政治的沖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