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國寶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
貧困與生態環境惡化之間惡性循環,曾經是中國一些貧困地區的真實寫照,至今仍是世界上不少發展中國較普遍存在的一個殘酷事實。近10多年來,中國將生態環境整治和改善與減緩貧困有機結合起來,正在探索出寓減貧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減貧方案。
中國的貧困地區中不少是生態脆弱地區,部分地區的貧困甚至是由于對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中國在生態環境修復、改善過程中,探索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有效方式。近10多年來,我國主要探索了生態工程與減貧結合、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移民三種綠色減貧的方式。
生態環境工程與減貧結合,實現環境改善與扶貧雙贏
通過生態環境改善促進和支持扶貧開發,是中國近10多年綠色減貧的重要探索。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等改善生態環境的工程和項目,既改善了國家的生態環境,也為工程和項目區內的貧困人口脫貧創造了新的環境和條件。這些生態工程的實施,一方面改善了貧困地區和相關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另一方面為貧困人口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補貼以及新的創收機會。退耕還林工程,就是其中一個范例。始于1999年的退耕還林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工程范圍涉及25個省近1900個縣,僅中央投入的工程資金就超過4000億元,項目在等生態環境改善方面取得公認的良好效果。與此同時,退耕還林工程通過相應的技術、產業和經濟政策,產生了明顯的扶貧效果。其一,通過補助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據國家統計局對貧困縣扶貧資金來源監測數據,2002-2014年貧困縣農民得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補助約700億元,相當于同期中央財政全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1/4,可能比中央財政同期財政扶貧資金中到戶資金的總量還要大。其二,促進糧食單產提高、增加新的創收活動。在工程受益地區,由于生態環境改善,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單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結合工程建設,工程受益地區因地制宜發展了林果、畜牧等新的創收活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利用生態環境資源,發展綠色產品和低碳服務
利用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發展綠色產品和低碳服務,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近年來我國新成長起來的最有前途的綠色減貧形式。中國貧困地區相對來說受到的環境污染較少,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發展的環境比較好;同時中國的貧困地區大多處于老、少、邊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近年來,中國不少貧困地區利用其生態環境資源,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開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增加了農民收入,也使部分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方面。
通過生態移民,減輕環境壓力,增加脫貧渠道
易地搬遷扶貧,是通過政府和外部其它力量多方面的幫助、解決生態脆弱和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建設極不經濟地區貧困人口脫貧的一種綜合性解決方案。將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移民到其他地方實行易地扶貧,一方面減輕了所在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為改善生態環境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也使受困于不利環境條件的搬遷貧困人口可以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和條件,更容易脫貧致富。迄今我國已有數百萬人口通過移民搬遷實現了脫貧。到2020年全國還將有近一千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搬遷尋求脫貧致富的新出路。
實踐表明,將生態環境改善與扶貧結合起來,實現綠色減貧,是一個具有前途的減貧方案。